
这个“双节”,江苏扬州邵伯镇渔业村的8名退捕渔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节礼”,江都供电公司主动与当地渔政主管部门和再就业培训中心联系,免费为这8位退捕渔民实施电工公益培训,帮他们学习专业电工知识,为之后转行转产做准备。江都供电公司的这番举措可谓是为其他地区渔民退捕安置工作打了“样”,提供了可借鉴方案。
十年禁渔需刚柔并济。按照国务院部署,2021年元旦前,长江流域将实现全面禁捕。当下,流域内300多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已率先实现全面禁捕。太湖流域退捕工作也于本月正式启动。对标硬任务,首先需要拿出硬举措。无论是前期的摸底工作、渔具收回工作,还是后期监管,任何一个环节,相关部门都疏忽不得,不可为后期长效监管留下任何隐患。其次需要亮出“暖”举措。在前期排摸过程中,详细了解退捕渔民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补贴政策,将退捕工作做成让百姓安心、暖心的民心工程,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着眼长远,要让渔民愿意退、退得好。下发各类补贴,为渔民解决社保、医保等社会保障,仅仅是妥善做好渔民安置工作的第一步。而在这庞大的退捕渔民群体中不乏各类困难群体,他们难以依靠自身维持生计,甚至有些年纪较大,无力再就业。解决好此类问题既是禁捕退捕成败的关键,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大关键。渔民退捕转产不是一个部门的“独角戏”,而需要多部门联合,制定多样化、针对性政策,让渔民有选择、愿意退。相关部门除了设立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外,还需对生活特别困难、患病、无能力再就业的渔民加大救助补贴,将该项工作与扶贫、救助关联起来。
转产转业,让渔民从环境破坏者变为生态保护者。去年12月,镇江市的长江村提前10天完成了退捕安置工作。为了让退捕渔民早日融入社会,解决再就业问题,长江村提前谋划布局,抓住一切可发展机遇。自2009年长江村第一批渔民安置开始,村里每年都举行一次渔民专场招聘会,还提供创业扶持、技能培训等服务措施。不仅如此,长江村还新建渔文化馆,让渔知识“活起来”,还让许多渔民加入长江大保护志愿者服务队。产生这样的变化背后更多的是政府引导在发挥作用,真正让退捕渔民做到了安心、暖心。当下,在政府引导上,各地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努力,许多功课有待弥补。例如,可着眼于“渔”,让渔民重新出发。提供就业创业思路,重点培育适合渔民特点的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等,发展生态养殖渔业、休闲渔业等,进一步拓宽渔民转产转业渠道。(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