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黄,又重阳。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的重阳节,是老人们“专属的”节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今,传统的养老、敬老方式也在变革。古有登高望远,赏菊吟秋之雅,今有游山玩水,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之趣。
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子女为了自身职业发展离开家乡工作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着父母去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传统与现实的碰撞,让重阳孝老衍生出新的可能。
中国自古讲究“百善孝为先”,孝文化铸就中华五千年传统文明之精髓。传统孝道讲究“奉先思孝”,而“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孝敬父母,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孝,以孝侍亲”。如今“银发社会”浪潮之下,如何借助传统孝文化的丰富内涵,解决现今养老问题。继而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无法规避的课题。
现代社会发展倒逼传统“孝文化”转型,现代孝道必须兼具传统文化之精华,又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尽孝应自愿,发于情,现于行。现代社会尽孝,往往受到许多外围因素的影响。尽孝不是博眼球,不是机械的尽义务。尊老敬老,不仅仅靠节日的一声问候,一份礼物,更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关爱,心存孝道,每天都是重阳节。
尽孝应平等,强调付出与回报的对等。现代社会,我们既要避免“父为子纲”之愚孝,又要避免父母为子女付出一切,而子女对父母的回报却少之又少的情况。现代孝文化应当强调义务的“对称”,父辈的付出与子女的回报相辅相成,强调两代人对话的平等与自由。
尽孝应按需,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与情感需求。古代父母更多依赖子女经济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照料;而现代社会老人幸福的晚年生活,不仅取决于物质生活的富裕,更有赖于精神生活的富足。老人的情感诉求,更会对家庭的养老压力、社会的养老格局产生影响。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敬老,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更是一个人良好品质的体现,也关系到老人的幸福的晚年生活。我们要创新发展孝道文化,使我国悠久的尊老敬老传统,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重获生机。(施伟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