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聚焦基层工作“小切口”,以改革思维促减负,从制度层面建立起为基层松绑赋能的铁规矩、硬杠杠。减负是一项持久战、攻坚战,既不能急于求成,把好事搞砸,更不能“嘴上喊口号,脚上戴镣铐”,以形式主义整治形式主义。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好《规定》要求,亮明“必须减”的态度,用好“减到位”的实招,坚持往深处查、往实处改,绝不让减负“打滑跑偏”。
警惕“新瓶”装“旧酒”。基层减负必须动真格、下真功、见真效,旗帜鲜明向困扰一线干部的“层层加码”“文山会海”亮剑。然而,少数地方拿“电话通知”“工作提示”代替正式发文,以“大会套小会”应对精文减会,将借调改为“跟班学习”……此类表面减负,走形不走心、好看不管用,实则把“减法”变成了“加法”,让基层有苦难言,损害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必须扣准“真”“实”二字,站在一线的角度抓“减负”,多问一问基层干部的感受,从“欲言又止”中了解阻碍减负的“病根”,着力从源头解决问题,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防止“此消彼长”“换汤不换药”,让基层干部不再因“文山会海”苦恼,不再被“变相借调”拖累。
警惕“数治”成“数滞”。各地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为基层减负中,提升了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但也要防止数字化治理带来的“指尖之便”演变成“指尖之负”。少数地方五花八门的“云平台”APP在手机里“扎下根”,打卡式“留痕”披着小程序的外壳“卷土重来”,还有的以浏览量衡量工作成效。形式主义一旦披上了数字化外衣,就容易把基层大量精力牵扯在“屏幕”上,成为干部干实事的“阻滞点”。必须毫不犹豫向“数字负能”“指尖歪风”说不,探索构建“一网通联”的基层信息系统,打破各部门、各层级的数据壁垒、信息茧房,化“千条线”为“一张网”,以数据“多跑路”为基层“多减负”。
警惕“松绑”变“松劲”。基层减负切忌“矫枉过正”,应当正确区分“应减之负”和“应尽之责”,绝不可简单粗暴搞“一刀切”,导致负担减少了、担当也没了。现实中,个别地方借“减负”之名“减了责”“甩了锅”,造成政策落地有时差、工作推进出偏、群众心里有落差,影响了事业发展。必须厘清权责边界、理顺职责关系,因地制宜建立科学的权责清单,确保该减的负担减到位、该尽的责任尽到位,防止“松绑减负”变成敷衍塞责的“挡箭牌”,切实引导基层干部卸下包袱、扛起担子。基层干部也要正确看待减负,做到减负不减责,松绑不松劲,把精力集中到抓落实上,上下一心,真正将减负之效转化为抓改革、促发展、惠民生的干劲和动力。
(盐城市委组织部 秦尧、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