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1 14:21:00  来源:交汇点  作者:陈雨露  
1
听新闻
善看群众“脸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善于换位思考,走进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群众的喜怒哀乐、急难愁盼都反映在“脸色”上,党员干部须掌握看群众“脸色”的方法和本领,更好地察民意、解民忧,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出色添彩。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看群众“脸色”办事,既是顺应民意、秉公为民的前提,也是谋事成事、凝聚人心的保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寻乌“禾头根下毛饭吃”等剥削问题,毛泽东躬下身子、与民为友,写就《寻乌调查》,正确制定我党的商业政策和对待富农的政策。焦裕禄被派往河南省兰考县任县委第二书记时,眼见街上成群结队的乞丐、逃亡外地的饥民,下决心根治“三害”,在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治理方案。真正摸清情况、精准提实对策、激发群众伟力的背后,折射出敢于、乐于、善于看群众脸色办事的党性意识、人民立场。对党员干部而言,若不想看、不愿看群众脸色,本质上是政绩观扭曲、事业观偏差。唯有将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察觉群众情绪、体察群众疾苦,才能更好地为民服务,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善看群众“脸色”行事,要求党员干部锤炼眼观六路、见微知著的洞察力和敏锐性。“人识脸色草随风。”群众的脸色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能看到群众的真实诉求、期盼憧憬,能看到对党员干部决策落实、干事创业的反馈。细嗅蔷薇察实情,党员干部应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调查研究,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围在一张桌子上交流感情、研究问题,在拉家常、聊心事的过程中把群众的“脸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须善于观察、用心思考,跳出事物本身、想多想深一步,透过群众脸色研判政策执行是否符合民意,民心工程是否为民谋利,基层干部的为政之道、行事准则是否符合民心,进而摸透深藏表象、相互交织的矛盾问题,找准工作“航向”和“抓手”。

善看群众“脸色”,只是干事的第一步,既要眼观,更要力行,才能推动工作添彩出色。民呼必应解难题,党员干部要勇做问题“爆破手”、敢啃“硬骨头”,吹起浮土找裂纹、聚智汇力找方法。尤其是群众面临的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急事难事,应迅速处理、及时反馈,将群众的焦灼之情、忧虑之色转变为幸福之情、愉悦之色。把群众脸色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晴雨表”“风向标”,群众喜笑颜开,意味着策略方法行之有效,可总结经验、继续推进。群众摇头叹气、沉默不语,往往暗示机制做法尚未击中靶心、亟需梳理短板、创新思路。只有持续立行立改、坚持实事求是,方能推进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

(无锡市滨湖区河埒街道 陈雨露)

标签:
责编:袁涛
下一篇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