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地方采取各种举措鼓励人才创新,但当一些人才由于时机、经验、财力等各种因素导致创新中途失败,甚至“跌倒在黎明前”时,人们往往“以一时成败论英雄”,致使一些有实力、有潜力的人才被质疑、被边缘化,人才创新生涯陷入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这一要求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潜能指明了方向,是人才成长路上的“定心丸”,发展快车道上的“清醒剂”,极具科学性与生命力。
科技创新之艰难,在于没有捷径可走,本质上是不断试错、反复探索的过程。过去一段时间,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我们绕过了一些比较难攻的“山头”,包括光刻机、芯片、操作系统、超精密抛光工艺等核心技术。近年来,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遭受了美国政府的无理制裁,暴露出我们在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的短板,未攻下的“山头”在后方“作乱”,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路上必须解决的“卡脖子”难题。这些“山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攻下它需要很长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挺进“深水区”、敢啃“硬骨头”,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在不断试错中发展前行。
给人才多些“试错权”,是激发人才创新应予的温暖与底气,也是攻下“山头”、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必要保障。要抓好容错认定、免(减)责、纠错等重点环节,着力营造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科技创新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在容错认定上需注重科学性。要构建科技管理、司法、审计、金融等部门及科技项目实施单位之间相互配合、协同推进的容错认定队伍,制定完备的科技创新容错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推动科技创新容错工作系统化、科学化。科技活动具有长期性、探索性和前沿性,要重视科研试错探索的价值,注重免责的适用性。对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因技术线路选择失误、不可抗力或不可预见等非人为因素,造成创新失败或研发中止的,要酌情予以从轻、减轻或免责,对于具备“颠覆性、非共识、高风险”等特征的科研项目,应设置免(减)责“绿色通道”,全力打造“板凳不怕十年冷”的宽松环境。容错不能一容了之,还要纠正错误。要健全创新人才传帮带机制,组织同领域有经验的专家学者与年轻科研人员结对纠错,及时发现、纠正科研创新中发生的不当做法,推动科技创新在“试错”中大胆“试对”,把科研风险和工作损失降到最低。
当然,“试错”是宽容不是纵容,强调的是担责不是避责。信任人才、为人才松绑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构建松紧有度、张弛有道的人才使用机制,让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徐州市云龙区大郭庄街道 李梦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