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当前,人才工作重要性日益凸显,各地抢人“大招频出”,然而与基础雄厚、资源丰富的发达城市相比,经济后发地区受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要素保障等制约,人才磁吸力还显得有限。只有在优化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上下真功、求实效,形成“近悦远来”的良好生态,才能在“人才争夺战”中实现弯道超车、强势逆袭。
政策是固定的,人才却是流动的,只有广开贤路引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有效盘活后发地区“人才不愿来、来了留不住”的被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深夜寻找武宝信,异地招揽邱斌昌,破格任用贾大山,处处体现出寻觅人才的求贤若渴和广招贤才的满满诚意。经济后发地区更应克服“缺少梧桐树,请了也不来”的思想顾虑,以“坐不住”的竞争紧迫感、“慢不得”的强烈责任感和“等不起”的历史使命感,想方设法靠真情引才,用真心求才,逐步构建起全要素参与的常态化招才引智网络。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人才工作只有找准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经济后发地区招引人才不能“饥不择食、慌不择路”,更不能“东施效颦、生搬硬套”,应立足自身功能定位、产业特色和人才基础,开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精准引才”。制定既能解决“燃眉之急”,更能符合“长远发展”的人才政策,全面增强人才政策的针对性、操作性、持续性,形成“以业聚才”的良性循环。同时,地方政府还需厚植科学引才理念,既松土培根当好“新园丁”,又施肥浇水育好“人才苗”,在“外引”“内培”中持续激发人才活力。
留住人才重在留心,要在真情实意爱才。人才招引工作不仅要“一见钟情”,还要“日久生情”。相比于可见的城市“硬实力”,更打动人心的,是一座城市的人才“软服务”。应着力打造高效的人才奖励机制,把实际成果与物质奖励相挂钩,拿出“真金白银”为人才发展培育提供有力保障。要给予人才“他乡即故乡”的归属感,妥善解决好住房就医、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人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人才人在“心”也在,变“缺少梧桐树,请了也不来”为“甘植金梧桐,主动留下来”。
(作者:宿迁市委组织部 唐能;宿豫区委组织部 魏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