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图源:视觉中国
新江苏评论员 苏文
春分之时,正是读书好时节。近期,高校图书馆纸质书籍借阅量下滑的话题引发持续关注。然而,据媒体报道,据各高校图书馆统计,近3年来,纸质书借阅数据呈断崖式下降趋势,部分学校降至最高峰时的一半甚至1/3。问题来了:是大学生越来越不爱看纸质书了?还是高校图书馆吸引力持续下降?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某省一家高校图书馆10年前生均年借阅量为7册,现在人均3册不到;东北某高校图书借阅量从2019年的24万多册下滑至2022年的8万册,下降了67%;青岛大学图书馆的借阅量10多年前年均有60万册,如今只有六七万册;2022年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显示,馆均纸质书刊外借量从2017年的9.82万册下降到2022年的3.58万册,呈持续减少趋势……有人因此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是越来越不爱看书。
真是这样吗?事实其实并非如此。
我们不妨倾听大学生的声音,从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去图书馆的动机上找找原因。
有在校大学生表示,“图书馆的书给我的感受就是陈旧,似乎永远不会及时更新。如今信息网络这么发达,电子书更新迅速,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更适合‘读完就抛’的阅读习惯。”还有大学生说,如今踏入图书馆已不是放松身心享受阅读带来安宁的心境,而是为了一天的自习“占座”。面对未来,选择考研考公的学生并没有“看闲书”的闲情逸致,更多是选择“啃”考研考公书籍,因此也就无暇借阅图书馆藏书了。对于正在写论文的同学而言,论文引用来源也由原本的纸质书籍变为期刊、数据库等数字资料。
据2022年度江苏省居民阅读状况调查结果,从全省居民阅读状况看,居民阅读方式更为多元,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6.55本,与此同时,电子媒介阅读率为86.58%,继续稳定在85%以上。
不可否认的是,被数字化浪潮裹挟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都被改变了原有的阅读习惯,这恐怕是高校图书馆纸质借阅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数据下降,并不代表着大学生就“不读书”了,而是图书获取的渠道和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图书的借阅量不断上升,这就是非常可喜的变化。此外,随着微信读书、电子书、有声读物等的兴起,更多人选择“短平快”的碎片化阅读方式。
曾经,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最大的“福利”之一,海量的藏书资源令人心生向往。尽管数字化不断深化,却无法替代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功能。“瞄准”大学生阅读“痛点”,更多高校图书馆也正在精准发力,力争适应师生需求,把大学生重新吸引到回图书馆。有的高校整合资源,将更多高质量的书籍、文献放到线上,同时优化借阅和阅读体验,让大学生乐于走进图书馆,让珍贵的纸质书籍流动起来。还有的在图书馆辟出各种小型研学空间,举办品鉴会、读书会,做各种融合式的尝试,让大学生感受到书籍之魅力所在。
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既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智慧才智,又能修养心性,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同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习方式,不必紧盯着下降的借阅数据而焦虑不安,更不必杞人忧天。只要热爱,什么方式的读书不是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