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苏飞燕
年味还未散去,“抢人大战”就已轰轰烈烈展开。急需劳动力的企业甚至采取包车、包机等方式,实现求职者与工作岗位“点对点”的无缝衔接。人社部门前往劳务输出地“一线作战”,也成为标准配置。截至正月初十,江苏重点企业员工返岗率已达85%以上。各地为何对抢人如此急切?
在苏州,非苏州籍的员工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缴纳三个月社保,给予不少于500元的来苏补贴;在常州,武进区通过包车、包机、包列等方式,为辖区内企业引进11.8万余名劳动者;在泰州,组织有用工需求的重点企业赴河南、云南、河北、陕西等地开展劳务对接和巡回招聘活动,新拓展省外劳务合作基地10个、职技合作院校20所……火红的春招市场,在“开局就是冲刺”的激烈氛围中,热气腾腾,大招频出。其实,每年春节过后,都是企业招工需求的井喷期、劳动者就业求职的高峰期,只有招工“先人一步”,企业发展才能“快人一拍”。
仅以江苏为例,线下运用129个专业化公共人力资源市场、50个规范化零工市场、300个“家门口”就业工作站服务矩阵,广泛提供即时快招服务,促进供需精准对接;线上主打“就在江苏”智慧就业云平台服务品牌,做到全天候就业服务不打烊、求职招聘不停歇。到3月底,全省计划筹集发布不少于100万个优质就业岗位信息,全力以赴促匹配、稳岗位、保权益,奋力夺取就业开门红。
需要看到,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就是稳经济。“求贤若渴”,是地方谋发展与企业谋实力的应有姿态。不过,今年包括江苏在内的多个沿海用工大省“抢人”情绪尤其高涨,既体现“拼经济”的强烈愿望,也客观反映出年初劳动力紧缺的现实。拉长时间维度和空间跨度来看,“招工难”是不少用工大省企业主们多年来的“心病”,并非一时一地的难题。
“公司有食宿吗?伙食怎么样?”“保险怎么交?公积金有吗?”“平时加不加班?节假日怎么休”……除了工资报酬,求职者日益关注综合待遇和职业环境。“花式”喊人上班,可以有效满足企业当下的用工需求。而要让求职者真正留下来,更需要“真情实感”,把住房、就医、子女教育等“关键小事”作为拴心留人的“头等大事”来抓,才能让“千里马”在当地竞相奔腾。
同时也要看到,“抢人大战”背后还有着对高层次人才的召唤。在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优化人才生态、构建人才高地,是塑造新优势、赢得主动权的关键。节后上班第二天,昆山市技术技能人才返岗到岗欢迎仪式举行,超3000名技能人才一同吹响复工复产冲锋号。近年来,昆山在抢抓人才“第一资源”的道路上矢志前行。截至2023年7月,昆山全市高层次人才总量达5.12万人,人才资源总量达50.5万人,引育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154名,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由此观之,如今的“抢人”早已不再是“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而对人才的规模、质量等有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一年之计在于春,开局起步的状态,决定着未来拥有多少机遇和希望。放眼全国,今年的“抢人大战”尤其激烈,对一个地区来说,人才与企业的同频共振,是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音符。这离不开各地政府精心筹备、用心服务,搭好“供需桥”,才能让企业与人才在扑面而来的春风里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