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地评线】听·见丨年轻人说方言不正宗?方言传承该怎么看
2024-01-31 08:50: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苏飞燕  
1
听新闻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苏飞燕

“南京欢迎您”“无锡欢迎您”……近日,水韵江苏在各网络平台发布了江苏十三市年轻人用当地方言说出“欢迎您”的短视频。该视频收获网友们点赞的同时,留言中关于“口音奇怪”“方言不正宗”的质疑声更是不断。

在当下的年轻人之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在短视频平台上,来自江苏各地的网友,纷纷拍摄“为家乡上分”的短视频走红。“我是江苏的,江苏南京的,南京话这样讲:大方叫‘胎气’,硬币叫‘郭子’,玉米叫‘苞芦’,肉麻叫‘癔怪’,辣椒叫‘辣油’……”“我是江苏的,江苏苏州的,苏州话这样讲,工作叫‘做生活’,热闹叫‘轧闹猛’,恋爱叫‘轧朋友’,额头叫‘额骨头’……”在一次次的“自报家门”中,年轻一代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汇成洪流,一度被人们遗忘的乡音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不难看出,方言是彰显江苏地域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手段,在水韵江苏发布的视频中,借助方言的独特韵味,穿插特色景观、特色文化、特色风俗,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新奇感。江苏的年轻一代用家乡话向网友们“安利”家乡,不仅接地气,这背后更是“谁不说俺家乡好”的认同和自信。

但也要看到网友们的吐槽和质疑,如今,会说地道方言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少,方言的退化、萎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网友认为:“方言土,在城市里不愿说。”有网友反映:“只有老人还能说些正宗的方言,年轻人没地方学也学不像。”也有网友直言:“时代不同了,语言也会随之改变,方言被淘汰是历史的必然。”如何将古老的方言交给未来,成了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众所周知,江苏是全国方言种类最多、差异性最大的省份之一。从地域文化上看,江苏分为金陵文化区、楚汉文化区、吴文化区、淮扬文化区,每一个文化区都有着数种甚至数十种方言,全省各地的方言加起来超过70种。江苏的方言有多复杂?在很多地方,同一个县市区的居民可能无法直接使用各自的方言进行交流。仅南通市分布着南通话、金沙话、启海话、通东话、如东话等五种方言,分属于吴方言区和江淮方言区。种类太多,差异太大,不仅存在沟通交流的困难,无形中加大了江苏方言传承的难度。

有了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不管天南地北,人人都可以用普通话进行自由的交流。而在普通话普及率达80.72%的当下,方言的重要性再度引发思考:我们是否还需要方言?留住方言究竟是为了留住什么?方言该如何进行保护?

于个体而言,方言既是来自故乡的慰藉,也是地域文化的底色。对长居家乡的人来说,方言是证明自己来历的符号;对在海外奋斗的人来说,乡音是割舍不下的乡愁;对四处求学、工作的游子来说,方言是在人群中辨别同乡的触角……作为交流工具、文化载体,方言是一方土地一方人的情感纽带、灵魂归宿,保护好各地语音的“身份证”,这与时代前行并不相悖。

从文化艺术方面来看,方言还是很多文学作品的解读密钥。一个地域的特色,人物的性格,常要依靠方言来表现。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繁花》引发“沪语热”,网络上随处可见“跟着宝总学说上海话”。此外,高邮作家汪曾祺在文章中提到“系百索子”“做香角子”“空头”“白嘴”都是地道的高邮方言,不仅没有让人感觉晦涩难懂,却觉得更加亲切自然;王朔、老舍,其作品带有浓重的北京腔调;贾平凹,路遥,其作品是浓浓的黄土高原的味道。愈是深入了解就愈能感受到方言的厚度,方言还是一个地区曲艺、小品、风俗的灵魂,能够赋予文艺作品鲜明的地域特色,倘若方言消失,那地方特色文化也无法被表达,只能走向停滞和被掩埋的命运,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事实上,在普通话推广初期,国家就提出要在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实现普通话与方言互相补充、共同繁荣。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到了要“科学保护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这些规定都传递了一个重要讯息,即: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同样重要,普通话应该推广,但方言也不应丢弃。

近几年,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方言传承也逐渐得到重视。江苏也进行了各种尝试,例如,建设语言有声“档案”,保护方言资源;苏州开设苏州话童谣课,传承苏州方言;多地实行方言广播站……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大背景下,在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方言的保护传承也需要拓宽思路,求真务实。比如,在国家政策框架内,用好新技术,走出新路子,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方言的传承与保护中来;将方言引入长短视频,用方言演唱古风歌曲,用创意活动弘扬方言文化。这些新玩法都有助于方言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传播环境,增强人们对方言的熟悉度和亲切度。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繁花》的播出也产生了沪语争议,老年、中年、青年三代上海话“同中有异”,上海日常用语随着时间变化产生了新旧之分,符合角色的不同年龄身份。不同方言体系蕴含着不同地方的历史发展、文化底蕴、思维方式,是不断变化的、流动的。正如上海方言是上海长期发达的商业社会中丰富起来的现代性很强的语言,以至于现在的上海话其实融合了浦东话、苏北话、苏州话、杭州话等多地词语,与其作为包容开放的国际化城市调性一致。所以,我们也要辩证科学地看待方言保护,毕竟时代在发展进步,许多方言也在与时俱进。

归根到底,语言不是一个死物,它与人的腔调和情感共生并存。一个俏皮的词,一句生动的话,只有说出来,才能带来那份人间烟火气息。念念不忘,才有回响。只有让缕缕乡音活在民间,以方言为载体的种种地方文化才能薪火相传。

标签:
责编:王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