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地评线】听·见丨“呦呦鹿鸣”,为什么会走红网络?
2024-01-21 16:57: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云柏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近日,云南玉溪一群老师和小学生排练合唱《小雅·鹿鸣》的视频在网络走红。和声与童音在浑厚的鼓点中交织旋动,千年前的韵文再次走进人们视野,传递“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的和悦雅意。

吟诗,且诵且唱。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本就是配乐而歌。然而流年涤荡,远古的旋律早已失传,只留诗文在岁月里静默。此次云南师生再唱《小雅·鹿鸣》,用自己的方式赋予《诗经》新的旋律,让无数网友为之感动。“原来诗经唱出来这么好听”“每一个鼓点都撞击在心头,是一种血脉的唤醒”“平易又华贵,高古且雅致,这是属于先人的智慧、浪漫和优雅”……更有网友提议将课本里的古诗词谱写成曲,让孩子们感受诗歌之美、吟诵之美、古韵之美。

感动的背后,是美育浸润教学带来的直观改变。“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美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值得关注的是,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

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美育是审美教育、心灵教育,更是丰富想象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不止在玉溪,全国各地正探索合适的美育教学形式和路径,引领学生“向美而行”。在上海,众多书画家在具有百廿历史的西泠印社内开设公益讲座,让青少年和书画爱好者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在凉山,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带着孩子们寻找身边的诗意,打破美的限制与条框,让诗歌充盈街口巷陌,流入山川星河;在南京,南昌路小学将民乐融入常态化课程,设立全市首个少儿民乐博物馆,让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化作音符,浸润孩童心灵深处……从回溯历史之源到探索自然之美,再到感受人文之趣,各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打造美育模式,以“美的体验”丰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与此同时,美育不应仅存于校园,或受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递。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对美的艺术作品、美的生活环境、美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期待,社会需要“更美的教育”。近年来,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文化艺术场所参观人数逐年上升,即反映各地市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让文化艺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将美育送进社区、公园、商务楼宇等公共空间,以多样化的形式满足不同年龄、背景、兴趣的人群审美喜好,是当代文化工作者需要为之思考和努力的目标。

蔡元培曾给美育下过定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在美育理念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共识的今天,美育也将从校园出发,走向更大的“课堂”。

标签:
责编:柏丽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