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地评线】听·见丨人工智能“会写会画会做表”,“打工人”如何应对?
2023-12-27 19:26: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苏新宇

年终岁尾,各平台的年度总结成为热议话题。有细心的网友发现2023年“十大流行语”“年度关键词”的总结榜单中,“AI”“人工智能”“Chat GPT”等成了高频词汇。

《咬文嚼字》编辑部12月初发布的2023年十大流行语中,“人工智能大模型”入选;商务印书馆选出的2023年前五位字词,“智”入围年度国内字、“Chat GPT”入围年度国际词。国外同样如此,纽约的《柯林斯英语词典》也在近日宣布,“人工智能(AI)”当选今年年度单词……环视一圈,可以肯定的是,2023年人工智能都是绕不过去的“高人气选手”。

在不少人还在探索“人工智能”可以做些什么的时候,一些敏感的小伙伴已经感觉到了“潜在的危机”。社交媒体上,有网友开始分享自己的真实经历,表达着对人工智能卓越表现的无奈和调侃。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拍照不用费时费力做“妆造”,提供本人头像就能生成一组精美的“写真照”;财务加班才能完成的KPI,人工智能几秒就搞定了;想要插画海报,提出要求,人工智能30秒快速生成,还能根据意见一遍遍修改……

当人工智能从抽象概念走进大众的现实生活,一些人开始担忧自己的职业前景:面对如此能卷的“电子同事”,赖以谋生的“饭碗”今后还能端稳吗?

这样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有业内人士坦言,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虽谈不上足够“智能”,但已能够完成一些重复性、标准化的工作,这在多个领域的具体工作中得到了检验与认可。可以说,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提高了集体的工作效率,也为用户提供了更为新颖的服务体验,取代一些基础性工作岗位或许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技术,“打工人”又该如何应对?选择性无视和无端嘲讽,显然不是明智之举。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冲击劳动力市场是大势所趋,但究其本质依旧是一样提高生产力的工具,其替代的不是人本身,而可能是不会使用人工智能的人。正如同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中,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也会创造出了新的工作岗位和生产工具。保持本领恐慌,积极拥抱前沿技术,尝试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共生共荣”或许才是正确的应对之道。

对于这场深刻的技术革命,自我怀疑、过度焦虑也大可不必。翻看历史,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到来时,人们都会因为新事物的未知而忧心忡忡。何况当下风头正盛的人工智能也并没有网上传言得那么神乎其神,其运作依旧需要依靠外力介入,想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同样离不开人类的大量指导、训练。乐观点看,无论技术怎么迭代,人类独有的情感、价值观、情怀,也很难被人工智能全面掌握。在此基础上的艺术创作、人际交往、灵感迸发,还是要依靠人类本身。

但无论怎样,未来已来。唯有秉持永远学习的心态,方能从容应对一切的未知。

标签:
责编:孙晟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