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苏飞燕
“禁止以彩礼为名借婚姻索取财物”,近日最高法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并联合民政部、全国妇联召开“推进移风易俗治理高额彩礼”新闻发布会,发布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此举,为解决相关案件,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标准和依据。
彩礼来源于我国古代婚姻习俗中的“六礼”,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出于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娶亲纳征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近年来,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彩礼发展为虚荣攀比、明码标价的“爱情买卖”。一旦没结成婚或者婚后闪离,价值不菲的彩礼就会成为两家人争执的导火索,纠纷情况是复杂得“剪不断、理还乱”,有的还引发了恶性刑事案件,对社会风气造成了巨大的污染。
可以看到得是,彩礼虽是家事,但并非小事。当下,彩礼已经成为影响社会风气好与坏的“风向标”,事关新时代移风易俗改革的成效,某种程度上也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密不可分。明白了这些,就更能理解,最高法为什么要对“高额彩礼”出手。其本质上还是要用法律的方式,回应群众的现实关切,为群众纾难解困,营造文明婚嫁的新风尚。
以往,大众遇到彩礼纠纷时希望寻求法律途径解决,一般是按照《民法典》规定的情形进行处理。然而,现实情况往往复杂得多,很多判决当事人并不满意,社会舆论也有困惑。
那么彩礼该不该有?出现纠纷是否返还?如何返还?面对这些难点,此次发布会给出了答案。从最高法的具体表态来看,彩礼定位于“礼”而非“财”,必须合情合理,在双方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也在当地群众普遍认可的范围内,但对高额彩礼坚定说“不”,不能把婚姻当成索财敛财的工具,不能使得彩礼变味到“卖女儿”的地步。
公布的典型案例还对彩礼的界定、返还的条件、涉及的主体都作出规范,形成统一的司法尺度,平衡保护各方权益。这也再次提醒公众,高额彩礼以及彩礼纠纷既是一个习俗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每一个具体案件的判罚结果,每一次的以案释法,都在清理大众头脑中的落伍观念,在更多人心中播撒下了“移风易俗”的文明种子。
真正让“天价彩礼”降温,关键还在社会观念的革新。如果不从根本上移风易俗治理好高额彩礼问题,涉彩礼纠纷就会层出不穷、接二连三,“按下葫芦浮起瓢”。这也是“中央一号文件”2021年以来连续三年对治理高额彩礼、移风易俗提出工作要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针对婚俗、彩礼问题,相关部门一直在加大综合治理。民政部已确定32个国家级、近1400个省市县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大力倡导低彩礼、零彩礼;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工作方案,在全国范围内针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动下,全国各地积极倡导移风易俗、破旧立新,推动婚事简办、喜事新办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遏制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是对婚姻美好的祝福,也是对社会文明的守护。司法是社会文明的推进器,此次,最高法联合民政部、妇联从难点痛点堵点中寻找切入点,用法治理念和方式推动移风易俗改革取得新进展,帮年轻人从高额彩礼中解脱出来,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更好回应人民的新要求、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