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地评线】听·见丨助学金绝非“消费红利”,补助须补在“刀刃”上
2023-11-17 19:39: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苏新宇

近期,多所高校助学金发放问题引发社会热议。在此前备受关注的天津某高校助学金事件中,当事人朱同学称在助学金评选中遭遇不公对待,并指控参评的同学里有人存在“高消费”行为,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

无独有偶,近日有网友发帖质疑广东某高校的一名特困学生为何有经济实力购买高价电子产品和价值千元的明星演唱会门票。后经学校深入调查,确认该生获得助学金的程序规范、材料齐全,符合相关规定。然而,该生确实存在生活不节俭、过度消费的行为。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决定终止其助学金发放。

翻看相关新闻的评论,可以看出网友对于助学金发放问题并没有形成一致性意见。对于大学停发助学金的行为,有网友表示支持,认为贫困生应该秉持勤俭节约的原则,不铺张浪费、任意挥霍,“真正口渴的人是不会拿水浇花的,如此高消费还被认定是贫困生难以服众”。也有人质疑,学校作出终止发放助学金的处理,是应对舆情的简单化处理,“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值得这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对于贫困生的过度消费行为,可给予教育、引导”“不能因为买了某款手机、看了一场演唱会就取消助学金资格”。

不难发现,网友争议的焦点在于接受了助学金的同学是否可以购买高价电子产品、高价娱乐商品?“过度消费”的界定标准是什么?以及贫困生评定的过程中学校有关方面是否做到了客观公正,有无“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不妨先了解下助学金的基本定义。《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助学金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可见,发放助学金的目的仅是保障贫困学生能在学校正常生活、学习,其本质属于民生兜底,理应是“雪中送炭”,而非高消费的“圆梦基金”。由此来看,价值万元的高价电子产品和明星演唱会门票显然不属于必要的生活费用开支,相关消费不可避免地会引发网友质疑。

站在高校的角度,出于对贫困学生隐私的保护,助学金的认定过程不同于其他工作,一定程度上的不透明让评定结果难以让所有学生信服。虽然不少高校在制定的助学金管理细则中对受助学生的“高消费”行为进行了约束,然而相关制度更多的是一种笼统化表述,缺乏具体的执行标准,实践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缺陷。

有高校辅导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贫困生就得穿着旧衣服、吃着廉价饭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扶贫事业的推进,贫困生的固有“特征”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基本温饱已不是问题。部分贫困生自认合理的“必要消费”,很容易被其他学生质疑为“不节俭”和“过度消费”,还有一些学生渴望用奢侈消费来掩盖物质匮乏带来的自卑感。由此产生了不少的矛盾与争议,如何处理就看辅导员的主观判断。

事实上,如何破解助学金怎么发、怎么用等问题,已有高校作出了探索。比如,南京理工大学自2016年启动“暖心饭卡”以来,每月向在学校食堂消费60次以上、月平均消费不高于750元的学生发放餐补。这笔补贴不用审核、不用公示,由学校直接打进贫困学生的饭卡。这种既兼顾公平又有效保护学生隐私的做法,得到了社会广泛理解与认同,并被其他高校所效仿。

在引入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以拓宽援助渠道的同时,高校或许可以进一步细化助学金的评定标准,全面考虑受助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助学金发放、使用情况等追踪服务,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让助学金真正起到为有需要的学生“雪中送炭”的作用。

当然,社会舆论也要警惕对于贫困生的过度苛刻。贫困生接受了社会的援助并不意味着在方方面面就该“低人一等”,甚至被剥夺一些正常消费的权利。而只有坚守公平正义,兼具人文关怀,才能更好地发挥国家发放助学金的意义。

标签:
责编:孙晟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