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苏青
一年一度的“双11”购物狂欢节如期而至。提前计算优惠价格、蹲点熬夜抢购、请好友助力领券……复杂的规则、算不清的满减令人眼花缭乱,甚至还有网友发现,今年“双11”购物和平常价格区别不大。
从提前一天抢购到10月底就开始预付定金,从曾经直观明了的满减到现在养仔仔、领淘金币等各类玩法,从曾经两、三家电商平台到如今多种购物渠道,2009年至今,经历15年发展的“双11”购物狂欢节越来越复杂。
透过一系列复杂规则,我们能看到其背后的商业策略。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人们的消费场景已经被培育出来了——尤其是年轻人,已经习惯了方便、快捷的线上购物。于是,平台和商家借“双11”诱导消费者通过邀请、分享得优惠券的形式来完成裂变、提升流量。多个平台N种玩法难免让人眼花缭乱,无法分清是真优惠还是新套路。
实际上,不论是“双11”还是“618”,都是平台和商家为拉动消费而打造的一个特殊节日,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愿意花钱、愉快消费。但当玩法太过烧脑且套路重重时,不免让人觉得疲惫,许多网友自嘲考验数学功底:“算不明白,根本算不明白!”
从法律层面讲,“明降实涨”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价格欺诈。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或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商家对价格进行虚假宣传、“先涨价后降价”的行为构成价格欺诈。今年“双11”前,北京、南通、哈尔滨等多地消协和市场监管部门已发文提醒消费者,网购时要理性选购商品,警惕商家的“明降实涨”套路,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在吐槽“双11”时,其实不是反感价格变化多与少,而是对背后潜藏的套路和陷阱感到疲惫。随着人们消费观愈加理性化,优质的品质和服务才能真正打动人心、赢得消费者。再多玩法套路都抵不过商家看得见的诚意,正如那句网络流行语所言,“真诚才是必杀技”。
当然,我们抵制套路并不是要让商家“血亏”、买家“血赚”,因为低价大战可能带来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下降。消费者期待的“双11”其实很简单,即商品价格适度地比平时优惠些、打折规则再清楚易懂些。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已有商家和平台对此展开探索。比如,某平台今年新增了贯穿全程的“双11天天低价”,消费者下单时认准最低价的闪电标识就能买到优惠商品;有的平台还在之前的跨店满减之外加入了更为简单的“立减”“直降”,让消费者无需凑单即可享受优惠。
今年年初,商务部将2023年确立为“消费提振年”,要求以此为主线,统筹开展全国性消费促进活动。提振消费,离不开建设放心消费环境,“扩大内需、促进消费”需要厂家和商家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支撑。
“双11”购物狂欢节不是烦恼节,也不是套路节,希望各地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和引导,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同时,各行业、商家也应加强自律,将目光放长远些,少一些“明降实涨”的“小聪明”,多一些物美价廉的真实惠,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让双方实现价值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