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江苏评论员 留白
一道是堵得水泄不通的社会车道,一道是空空荡荡的公交专用道。每逢早晚高峰期,相信不少车主经常会目睹这番场景。在道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平衡路权之争,近来备受关注。8月24日北京市交管局、北京市交通委联合发布《关于继续优化调整公交专用车道通行管理的通告》,提出自9月1日起,北京继续优化调整部分公交专用道通行管理措施,其中二环主路将全线取消公交专用道。最近,上海也有人大代表提出相关意见,建议优化设置,提升公交专用道使用率。
对于这轮优化调整,有的网友表示支持,“当看到设公交车道对缓解拥堵没有用后,能及时调整,尝试取消的做法值得肯定”。也有的网友表示不解,“有公交车道还稍微快一点,挤公交就不配快捷方便上班了吗?”
路权之争的背后,反映的正是当下居民通勤方式的多元化。
其实,公交专用道设置最初是为保障公交车的优先路权,提高公交的运行可靠性和效率,从而鼓励居民集约出行,本质上也是为了缓解城市拥堵,是交通管理精细化的一种体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城市发展加快,北京道路拥堵日益严重,当时公共电汽车正点率不到10%,运行速度越来越慢。1997年6月,全国第一条公交专用道在长安街开通。多年来,公交专用道在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倡导市民绿色出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伴随着城市发展,城市交通格局也出现了变化:私家车保有量攀升,轨道交通、共享单车等多种交通方式飞速发展,地面公交客流出现下降趋势,部分公交专用道使用效率也相应下降。这就出现了一些地方公交专用道使用率低,反而加剧社会车道拥堵的现象。
因此,当前公交专用道面临的问题,其实是城市交通精细化治理与复杂多变的现实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并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对立。
相比小汽车来说,公交出行更加经济、环保。同时,公交车的服务对象中还包括不少老年人、学生等社会上相对较为弱势的人群。这也是集约出行外,“公交优先”战略的考量之一。因此,如果只是简单地透过车窗往旁边看,认为只要全部取消公交专用道就可以立马解决拥堵问题,那就未免过于片面。
必须承认,城市道路是一种有限的公共资源。公交专用道的优化调整,实质上是对有限的道路资源的二次分配。如何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通行情况合理规划公交专用道的设置,在有限的资源中尽力寻找平衡,考验着城市治理者的能力和智慧。而实际路网复杂多样,稍微一改就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优化公交专用道离不开系统思维,只有更加科学化、精细化的路权管理手段,才能让闲置的道路资源被充分利用。
上半年,公安部要求各地公安机关推出“优化城市公交专用道管理”改革措施,包括优化公交专用道专用时段,允许部分社会车辆使用公交专用道等。目前来看,各地的优化调整措施也是在保证高峰期公交车通行效率的基础上进行的。比如,在公休日和法定节假日期间,筛选部分公交专用车道允许社会车辆使用;允许经政府相关部门核定的单位通勤班车、校车等集约化通勤大客车按规定使用公交专用车道;优化部分道路公交专用车道启用时间。可以看出,这些优化调整措施,并没有背离“公交优先”战略。
同时也要看到,不少地方的公交专用道网络并不完整。特别是在城市核心区、道路交叉口等道路资源紧张的路段,公交专用道割裂,影响了全线的快捷性和可靠性。当公交车被堵在了某些“堵点”时,反而给一些人造成了公交专用道利用率不高的错觉。为此,如何更加合理地规划线路,以及更加合理地设置公交专用道的标线、时间,甚至路口的公交信号,更好地发挥公交专用道的作用,都需要在结合交通大数据及市民反馈的基础上,得出“最优解”。
实际上,无论如何优化调整,最终都是为了提高道路的利用率,尤其是通勤人员的通行效率。我们希望,理想状态下的公交专用道共享,是在不影响公交车通行效率的前提下,方便社会车辆借道而行,尽可能提升人的运送效率。面对出行的庞大需求,城市更需要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促进公交专用道“精准开放,高效使用”,以兼顾公交优先与通行效率,让城市交通更加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