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非文
最近,受“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消息影响,一些地方刮起“抢盐潮”,甚至短时间内个别超市货架被搬空。针对此现象,中国盐业集团当日便发布声明称,食盐储备供应充足,不要盲目抢购!各地盐企和相关部门也在第一时间跟进发声,及时消除了百姓疑虑。目前来看,食用盐市场供应充足,平台也未有涨价,“囤盐”风波已得到平息。
这次“抢盐潮”中,人们主要担忧和哄抢的是海盐。事实上,我国对食盐实行定点生产管理。中国盐业集团在声明中也明确告知,当前我国的食盐产品结构占比为井矿盐87%、海盐10%、湖盐3%。井矿盐和湖盐生产均不受日本核污染影响。这样看来,公众根本无须担心食盐断供和安全问题。
然而,“囤盐”风波再起,这个现象却值得深思:为什么总会有人在突发公共事件时跟风抢购诸如像食盐这样的某一类产品?不可否认,这与一些人在社交媒体上“煽风点火”制造恐慌不无关系,但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不容忽视,那就是公众科学素养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二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2.93%,比2015年的6.20%提高了6.73个百分点。但也要看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高速度虽然较快,但与世界上一些科技发达国家普遍高于20%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对科普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不完善等问题。
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就提出,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15%,到2035年要达到25%。
提升公民科学素养该如何做起?《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方式。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在全民科学教育工作中,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显然是重中之重。今年,教育部等十八部委已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通过3至5年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对青少年而言,科学教育可以从“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做起,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简而言之,太过高冷的知识不容易让人接受,活泼有趣的方式反而能俘获学生们的“芳心”,比如江苏省科协一直在系统推进科学家进校园活动,仅2021年以来,就邀请了院士专家近百人,为数万师生举办线上线下讲座,获得一片叫好。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不少专家学者化身科普主播,发布通俗易懂的短视频,吸引点赞无数。再比如,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带来的“天宫课堂”,以天地对话的形式,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实验等,圈粉众多青少年。这些“另类课堂”,激发了大家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群体就是老年人。对于老年人,首先要耐心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实施智慧助老行动,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在这些方面的提升,有助于老人辨析网络信息和谣言,避免上当受骗,尤其是近年来非常猖獗的电信诈骗。
同时,“社会大课堂”也不可或缺。今年暑假,不少家庭把游玩的地点从景区转向高校、科技馆、博物馆等,甚至一度引发打卡热潮。这些科学场馆的投资建设还需要各地持续加大力度。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让你独立思考。”随着公众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相信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做到遇事不慌、科学判断、认清本质,加之相关部门及时的信息公开,像“抢盐潮”这样的匪夷所思之事一定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