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江苏评论员 留白
随着盲盒经济的兴起,最近国内出现了一种叫“剩菜盲盒”的食品销售方式。对此,有人觉得物超所值,有人却直呼踩雷。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剩菜盲盒”背后可能存在隐患,广大消费者在购买时应不忘风险意识。
有人不禁发问,“剩菜盲盒”卖的是剩菜吗?其实不然,这一概念最初起源于国外,它是指经营者采用盲盒的销售形式,将临近过期或当日未售出的食品包装后打折出售。“剩菜盲盒”进入我国后,凭借形式新颖、价格实惠,受到了时下不少年轻人的青睐。据媒体报道,“剩菜盲盒”里大多是现制现售的、以“新鲜”作为卖点的“短保食物”。比如,饭团、披萨类的熟食,蛋挞、面包类的烘焙食品。
值得肯定的是,“剩菜盲盒”确实为减少餐饮浪费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是“盲盒”自带的不确定性和“剩菜”本身的安全问题,却不得不使人产生担忧。
不同于一些保质期较长的商品,“剩菜盲盒”中基本是“短保食物”。有媒体报道,即使在冷藏环境下,它们的保质期也大多在3-5天,甚至更短。再加上这类食品往往没有密闭性的包装,本身变质风险就很高,对储存环境的要求更加苛刻。而一些沦为“剩食”的食品,为了给新品腾出冷藏货架,被转移到塑料盒或纸袋中常温储存或配送。在高温频现的夏天,极易变质。有平台和商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盲盒中的食物都在保质期内,不过也确实没剩多久了。
此外,由于盲盒的属性,导致不少消费者在购买时看不到食物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等标签。有部分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反映,“剩菜盲盒”存在口感不佳、剩余保质期过短、吃完后肠胃不适等问题。有消费者甚至将购买“剩菜盲盒”的行为称作“花钱换一个地方浪费食物”。
新奇之余,究竟该如何保障“剩菜盲盒”的卫生安全?
今年6月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了《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对盲盒经营行为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其中第五条明确规定,不具备保障质量安全和消费者权益条件的食品、化妆品不应当以盲盒形式销售。“剩菜盲盒”作为一种新兴的经营方式,虽然不被法律所禁止,但是也必须规范经营,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正如很多网友所建议,当前,应先解决“剩菜盲盒”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等信息不明问题。有专家认为,将现烤现制食品完成装袋并做成盲盒,本质上属于预包装食品,而在现行的《食品安全法》中,规定了企业需要清晰标示预包装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信息。这就要求商家应详细注明盲盒食物的相关信息,不能为了清仓在生产时间上打“擦边球”,或者将保质日期模糊处理,使消费者权益受损。同时,售卖“剩菜盲盒”的平台应加大对入驻商家的审核力度,对不合规的盲盒产品及时进行下架处理,并督促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
“剩菜盲盒”的规范销售更离不开外部监督。建议市场监管部门落实好常态化监督检查,避免让其沦为食品安全监管的盲区。相关部门也需要尽快完善临期食品流通方面的法规,让“剩菜盲盒”的流通符合安全条件,防止一些商家为了追求花式营销,而刻意模糊食品安全界限,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当然,消费者自身在购买“剩菜盲盒”时也不能一味追求低廉的价格,更应主动关注其食品种类、保质日期、贮存环境等信息,同时注意商家信誉。
虽然口味可以“盲选”,但质量绝不能“盲目”。显然,“剩菜盲盒”作为食品,其核心还是在于如何“吃得好”“吃得安全”。当然,公众也乐见更多绿色环保的新尝试,但只有兼顾食品安全与概念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多方受益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