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新江苏评论员 苏鹏飞
近日,《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各地方、各部门,并向社会公开发布。《措施》围绕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拓展新型消费、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6方面提出20条针对性举措。
“促消费二十条”一经公布,便迅速引发热议。该政策既有宏观指导,也有细节关照,很多措施都让人眼前一亮。譬如,“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促进假日消费。”“引导博物馆、文化馆、游乐园等延长开放时间,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24小时生活圈’。”“加强社区便民服务,合理布局养老、托育、餐饮、家政、零售、快递、健身、美发、维修、废旧物品回收等便民生活服务业态。”等等。在不少网友看来,这些几乎细化到人的举措是提振经济增长的重大利好。很多人评价,“这些政策举措一看就是把准了脉,很走心。”
正如经济学家们所研判,促消费,不仅对当下经济稳增长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且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之首,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超过2022年的32.8%一倍之多......专家表示,消费正快速回升,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能。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措施》发布可谓正当其时,有助于巩固当前经济稳步复苏的发展态势,针对性强,推动效用也将迅速显现,应有“以巧破千斤”之用。
不过,也有一些网友担心,促消费“一猛子扎下去”是否会透支未来需求?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答记者问时,则讲得非常透彻:“促消费政策不是所谓的‘掏空钱包’‘透支需求’,恰恰相反,促消费政策的出发点是帮助居民节约开支,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买到更有科技含量、更符合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避免不法‘套路’、假冒伪劣等产品。”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此轮促消费,绝非只是简单地鼓励老百姓花钱,而是希望通过政策引导,完善消费政策、办好消费活动、创新消费场景,让企业、商家、消费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更多层面发力让老百姓愿意消费、敢于消费,并充分发挥消费对推动经济增长的应有作用。
不可否认,目前,居民消费意愿不足的情况确实存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汽车、家电等商品销售增速小幅回落,折射出部分商品领域居民消费意愿不足的现象。为此,今年7月,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及《关于促进家居消费的若干措施》,更有针对性地稳定和扩大相关领域的消费,充分释放了政策面的暖风。
其实,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消费。创造高品质生活,更需要以持续性的“百姓消费”作为基础和支撑。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与其说“促消费”,不如说是多措并举,为老百姓提供更优质的商品、更便利的消费方式、更好的消费体验。一方面,在相关政策激励下,市场的“无形之手”将更精准瞄准用户需求,拿出更接地气、更匹配消费需求的产品,让消费者可以更好地货比三家、买到性价比更高、消费体验更好的商品;另一方面,给力政策的出台、市场的积极引导,也让老百姓增强了消费的底气。
当然,政策引导是“先手棋”,在先手之后,还需各种“组合拳”。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加强保障,也都环环相扣,也是相互作用并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相信,更多领域助力促进消费也将不断传来振奋人心的利好。稳增长虽非“轻舟”,但携手合力之下,必将赢得“已过万重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