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留白
近日,知乎发文宣布将下线“匿名功能”。知乎表示,作为社区早期的产品机制,匿名功能的上线初衷是建立在用户开放讨论、友善互动的基础之上的,但随着互联网沟通环境日益复杂,为保障社区内的良性讨论,知乎已在最新版本App中完成了匿名功能下线的开发,并于近期提交各大应用商店审核,预计7月14日上线各大应用商店,匿名功能将在新旧版本App端及PC端正式下线。届时,“匿名发布”入口将会取消,用户将不能匿名创建问题或匿名发布内容。对于历史匿名内容,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将其转为实名。
知乎下线“匿名功能”,引发舆论关注,迅速登上各大社交媒体热搜榜。对于此举,不少网友表示支持,“网络小说家们要现原形了”“支持,互联网沟通环境下的无奈之举”“为说过的话负责,这样挺好”……在知乎的评论区有网友表示:“这是历史性大变革”。
可以说,在知乎创立初始阶段,“匿名功能”对平台快速聚集用户、增强用户黏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匿名机制下,用户可以在虚拟空间畅所欲言,表达观点,同时避免给自己带来风险。不可否认,“匿名功能”使人们的表达更自由、多元,然而,一旦脱离了现实生活中真实身份的桎梏,一些用户也因为看似不需要对网络言论负责,而突破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利用“匿名功能”进行人身攻击,甚至散布网络谣言,造成网络暴力等问题愈演愈烈。
今年6月,亿欧网创始人黄渊普在朋友圈发文,抨击知乎的匿名诽谤现象,呼吁知乎修改发帖规则,以还自己清白。而他抨击的起因是,近期有网友匿名发表内容称,黄渊普曾花钱获得纽约大学商学院的录取等。
事实上,这并非知乎因为用匿名发帖造谣诽谤而引发的第一次关注。今年1月份,“1888万彩礼”的话题登顶热搜。知乎一匿名用户自称是上海“土著”中产,称前女友的父母向他提出1888万天价彩礼、数千万房产过户到女方名下等要求,他对此无法接受。该帖子迅速引发热议后,也有网友对该帖子的真实性提出质疑。1月13日,知乎平台官方账号知乎小管家发公告称,第一时间进行了核查,相关内容出自某匿名用户于2022年10月16日发布的回答。该回答于2023年1月12日被发布者修改为致歉声明,承认了杜撰事实。
近年来,匿名引起的道德缺失、责任弱化和侵权行为不断增多,对一些被造谣、被诽谤的当事人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因此,社会各界关于整治网络乱象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监管“有形之手”也在持续发力。随着“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持续开展,网络生态也在逐渐好转。今年7月7日,国家网信办就《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到,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对网络社区版块、网络群组的管理,禁止创建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话等名义发布导向不良等内容的话题版块和群组账号。
相关监管政策和规范措施的陆续出台,旨在推动网络生态整体向好,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尽管下线“匿名功能”或许会带来一时的流量损失,但从长远来看,这一举动能让平台回归良性讨论,形成更加友善互动的网络环境,从而反过来更好地保护每一个网民自身的权益。
当下,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的生活场域。网络时代,每一个网民都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都是清朗网络空间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多元化表达的网络空间决不能成为藏污纳垢的法外之地,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尽的责任。此次“匿名功能”的下线也释放了明确信号,我们相信,未来,只有网络环境变得“清朗”,网络家园更加美好,才会让社会更加文明、和谐、友善,才能使每一个网民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