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对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健全常态化推进机制作出部署。随着“服务型政府”观念的深入人心,“跑一次窗口”“办不成事窗口”相继亮相,成为地方政府政务服务“承诺兜底”的标志。此次“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全面推广,让政务服务真正成为密切联系群众、提升管理效能的有力抓手,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在为群众办好“一件事”中察民情、知民意、得民心。
“高效办成一件事”遵循的是立党为公的初心使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事实同样证明,中国共产党正是凭借革命年代“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敬民爱民之心,才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磅礴伟力。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着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使命,更需坚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政治清醒。“高效办成一件事”的落地落实,正是从国情根本出发,推动建立惠及企业民众、持续改进作风、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务实之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就是要在一件件实事之中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高效办成一件事”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2016年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到2018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从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动行政审批改革到如今“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全面建立,之所以每次改革都能短时间内取得强烈反响,根本就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玩“空口号、假把式”,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正改到了群众心坎里、企业急需处。同时更要认识到,改革成功落地的背后是政府职能定位的深刻转变,是互联网思维的融合运用,是简政放权的大胆革新……这不仅需要地方政府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和改革定力,也需要根植于数字政府和互联网经济的肥沃土壤。
“高效办成一件事”践行的是服务为民的庄严承诺。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是政务服务的直接受益者和最终评判人,“一件事”办的好不好、高效与否,最终都要看企业和群众是否满意。无论是创新方式方法,还是提升服务效率,落脚点要在解决问题而非自我标榜。例如近期中央层面通报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某地在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场所时背离实际需求,搭车建设数字液晶屏、全彩屏,耗资数百万元,主要用于接待来访参观,平时基本处于关闭状态。”这不仅是对财政资金的不负责任,也阻碍了政务服务发展进程。反观浙江等地,通过“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政务服务“跑一次是底线,一次不用跑是常态,跑多次是例外”。可见,从企业和群众的视角出发贯彻服务为民宗旨,就是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动力源泉。
未来,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和科技革命的推进,政务服务也会不断升级迭代,但唯有持之以恒地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融入血脉,方能担当起历史使命,真正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
(温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