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鲜明,思政课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信心底气更足,广大青少年学生“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奋发昂扬,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大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以文化的“润”,筑牢“大思政课”的“基”。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思政课资源十分丰富。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从千年文脉的赓续中认识文明中国,才能更加深刻地贯通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才能让青少年明白我们从何而来、向哪儿去。
以精神的“甜”,讲出“大思政课”的“味”。善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激发学生青年向革命先辈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譬如,上海音乐学院用原创音乐剧《春上海1949》,把思政教育和文艺创作结合在一起,学生的排演过程就是一堂堂生动的党课,在悠扬的旋律中,学生们体验到了“艺术韵律+思政”的“甜味儿”;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用原创红色话剧《刑场上的婚礼》,再现英雄人物、致敬信仰力量……接地气、冒热气,越来越多的高校思政课堂结合自身特色,让思政课“动”起来、“活”起来。
以网络的“炫”,增添“大思政课”的“趣”。开放智慧的大思政课不是拘泥于传统的“照本宣科”,而是“寓教于乐”的现代化教育。互联网时代,守正创新、培根铸魂,创新思政课教育的“内容供给”与“输送路径”,方能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与吸引力。在东南大学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老师带领学生开展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教学活动。大家戴着VR头盔,走上HEX VR全向跑步机,选择不同角色进入“红军过草地”教学场景,体验掩护群众、伏击战斗、穿越沼泽等不同难度等级任务。越来越多学校通过创新实践,实现了“大思政课”数字化赋能和高质量发展。
“大思政课”之大,大在是一门社会大课、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善用“大”的资源、汇聚“大”的合力。这些年,相关部门接续举办“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就是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紧密结合,引导广大青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担当时代使命、谱写青春华章。
赢得最富有朝气的力量,是伟大事业不断赓续的关键。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陆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