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透过“窗口”走进历史深处
2024-03-09 11:12: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代表告诉总书记,南京六朝博物馆一面“落地窗”去年登上热搜,今年春节该馆的“龙年窗花”又吸引了更多游客市民打卡拍照,总书记听了十分高兴。博物馆的这扇窗,是观赏城市美景和感知历史文化的窗口,而博物馆则是连通古今、吸引人们走向历史深处的“窗口”。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广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希望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多一些和博物馆的深度接触,进一步增强历史感”。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如今,“博物馆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到博物馆去”成为一种生活风尚。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观众数量同比增长近一倍。文博热度日增,反映了人们对更高质量精神生活的追求,折射着年轻一代对于中国文化的关注与认同。文博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提质增效,成了新的实践课题。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长久发展的根基所在。“颗粒归仓、守护城墙”,8年来,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古都城墙保护基金会联合发起行动,将流落在市内外的明城墙砖一块块征集起来,最后收回了40多万块……宋燕讲述的“守护城墙”的故事,是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守护文物的生动剪影。用“绣花功夫”做好文物的保护修复,不断加快藏品数字化保护步伐,是博物馆事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保护好”的基础上,还要对文物进行细致的整理与研究,“挖掘好”文物背后的故事,阐释好文物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

文物无言,如何让文物“说话”,让文物“活”起来?一方面,博物馆应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让文物“走”出展柜,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博物馆也应注重与年轻人的互动对话,运用融入创新思路的策展方式,举办各种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不止于“打卡”,而是多一些“深度接触”。国家博物馆等展馆结合数字绘制、3D投影和AI技术等,展现文物的艺术风格与丰富内涵,为观众献上一场场艺术盛宴;六朝博物馆现有240多名孩子参与守护国宝文物、宣讲文化故事……只有用好科技创新手段,吸引更多年轻人亲近历史,才能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更好传承文明薪火。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围绕文博事业发展提出建议和提案。比如,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更多的人才和学术支撑,把“儿童友好型博物馆”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搭建甲骨文数字化平台,最大程度地保存甲骨及其承载文字的原始面貌,等等。这些建议和提案“沾着泥土、带着露珠”,有很强的针对性、可行性。

知其所来,明其将往。透过博物馆这扇“窗”,我们可以走进历史深处,探寻“流淌”在典籍与文物中的文明底蕴,知晓“从哪里来”,思考“向何处去”,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汲取前行力量。(杨 丽)

标签:
责编:孔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