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读懂“因地制宜”的深意
2024-03-08 10:25: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就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新的明确要求。“因地制宜”四个字,颇有深意。

自总书记去年在地方考察调研期间首提“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后,各地都在加快步伐,向“新”而行。“新质生产力”是个新词汇,对于新词汇的认识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比如,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哪些才算新质生产力?如何处理“新”和“旧”的关系?一些尚未厘清的概念有待探讨,但个别地方脱离实际情况,以行政手段强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导致项目投资过多、产能过剩造成“内卷”的情形,则须引以为戒。总书记提出“因地制宜”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新质生产力,重在“质”而不拘于“形”。高科技、高精尖产业当然是无可争议的新质生产力,但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后,迈向价值链高端,也是新质生产力的一部分。况且传统产业之“传统”,指的是起步早、发展时间久,并不意味着产业本身先进还是落后。应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渐变而不是突变的过程,不同地方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不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也会呈现不同特征。即便是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也不必为“新”而强行牺牲连着城市烟火气的传统生产力。

总书记强调“因地制宜”,不仅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更给出了解题思路。而如何作答,则是对地方决策能力和定力的考验。“因地制宜”是对江苏的要求,也是对全国的要求,但对江苏而言尤其具有针对性。在全省规模以上的工业中,传统产业营收占比超六成,利润占比超五成,仍是江苏最具支撑作用的行业。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建立在这一省情的基础上,有取舍有步骤加以推进,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市长赵建军基于无锡当地特钢企业的技术革新实践,谈到一个观点,“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这对全省而言,也有现实参考意义。

不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很多工作中都要考量和用好“因地制宜”这一方法论。比如,乡村振兴不可能一种模式打天下,要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新时代乡村;招商引资,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也要因地制宜,发挥本土优势招引壮大特色产业,等等。去年,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谈及产业发展的一些误区,指出“一个城市是不是就靠一业来发展,那不一定。靠几业,靠什么业,都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具体情况去定,不能下单子”。今年总书记强调的“因地制宜”,与之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

因地制宜的本质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首先要“知自己”。摸清家底、了解自己的优势短板,明确什么产业可以在本地发展壮大,什么产业可能“水土不服”。其次,要“鉴他人”,了解自己想引进的产业,在别处有没有“竞品”,在比较与思考中借鉴别人的经验,但不是照搬照抄。还要“明全局”,了解产业链上下游、高低端,研究产业整体布局和发展规律。新时代面临新问题新挑战,不能试图用一个方案解决所有问题,尤其需要我们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实现从普遍性到特殊性的落地转化。(陈立民)

标签:
责编:孔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