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习习拂煦至,鼓帆奋楫正当时。新春首个工作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新春第一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新春第一会”向来被视为发展“风向标”,备受各界关注。科技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江苏必须抓好的头等大事,“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中,摆在首位的都是科技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总书记着眼国家创新全局赋予江苏的重大使命,不仅关乎江苏高质量发展,也关乎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意义。“创新”为首开新局,锚定了谋划发展的站位和坐标,彰显了勇挑大梁的使命和担当,激荡着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江苏有着丰富的科教资源,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我省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阶段性成果。去年全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1.3%和49.9%,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1万家,企业等用人主体国家引才计划申报数、入选数均居全国第一,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新提升。但总体而言,这项工作尚处于谋篇布局、起步开局的阶段,还需下大力气推进落实。面对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坚定信心、锚定目标、攻坚克难,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作出江苏贡献。
加快推进深化科技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号工程”。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应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障碍,既要研究出台新的更具突破性的政策,也要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让好政策真正“落地生根”。要在“高原上建高峰”,加快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和战略科学家,将我省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要围绕产业发展配置创新要素,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
统筹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大文章”。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要高度重视“从0到1”的科学发现,着力推动“从1到100”特别是“从1到10”的突破和转化应用。主攻那些当前紧迫、只能依靠自力更生攻坚的“卡脖子”技术,那些还没被“卡脖子”、我们有基础有优势领域的关键技术,以及现在不争抢、将来就很可能被“卡脖子”的新赛道技术。做好产业创新这篇大文章,既要关注产业的未来,又要布局未来的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提升整体创新能级。这两篇文章协同互促、深度相嵌,要统筹推进、双轮驱动,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促并进。
深入研究、推动解决“创新三问”。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有优势也有短板,有通道也有堵点。比如,我省富集的创新资源,如何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省众多的企业创新主体,如何形成强大的创新矩阵引力场?我省丰富的创新人才,如何进一步激发创造活力?这些切中我省产业科技创新的难点、痛点问题,是短板,也意味着潜力和空间。靠改革、靠担当、靠实干,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回答好这些问题,我们才能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取得更多新的突破。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站在春天的起跑线上,一个“热辣滚烫”的江苏正龙腾虎跃、争流而上,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蓄积“走在前、做示范”的动力之源和强劲引擎。(新华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