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年轻人中,有些现象让人心生感慨:一份不错的工作,刚干了几个月,就因为“兴趣不大”说辞就辞;一个不错的专业,还未深度了解就以“不感兴趣”为由放弃,甚至不惜复读重考;一本不错的书籍,只看书名就以“趣味不投”而不愿打开……一些年轻人把是否“感兴趣”作为决定取舍的唯一标准,虽然属于个人选择,但仍提醒我们,率“兴”而为,也要适可而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很多人都认可的道理。但是,凡事过犹不及,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倘若因为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凡事都“唯兴趣是举”“以兴趣为纲”,以至于兴趣之外的书一概不看、兴趣之外的事敬谢不敏,恐怕也是一个问题。著名学者钟叔河曾告诫年轻人说“千万不要以兴趣为职业”,这话虽然有些偏颇,但也不无道理:年轻人选择职业当然要看兴趣,但也要避免陷入“唯兴趣”的窠臼。
营养专家一般会建议,如果想要健康,就要多吃不喜欢吃的菜。同理,如果想要成长,那就要多做不喜欢做的事。只吃喜欢吃的菜容易偏食,只做喜欢做的事,也难以获得真正的成长。某种程度上说,兴趣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它是发动引擎的火花,是对抗平淡的力量,如果运用得不好,它也可能变成一种羁绊和束缚。如果一个人只吃自己喜欢吃的“菜”,只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兴趣就会变成一个“茧房”,影响着一个人眼界的拓展、思维的锻炼、能力的提升。如果一个人陷入“兴趣茧房”而不自知甚至甘之如饴,尽管也可能在某方面做出成就,但更有可能因为自我设限、画地为牢而制约了成长和发展。
对年轻人来说,最大的财富是未来、是空间、是一切皆有可能。社会鼓励年轻人培养自己的兴趣,也要提醒年轻人防止因为兴趣而忽视了兴趣之外的其他事物。其实,兴趣就像“探照灯”,线性地照亮那块我们感兴趣之处,可更多未被照亮的区域,恰恰可能是我们所欠缺的。跳出“兴趣”看人生,“不感兴趣”正是成长必须破除的“茧”。须知,兴趣是后天培养的,有时“不感兴趣”不是因为真不感兴趣,而是因为不知道感不感兴趣,或者“不敢”感兴趣;兴趣是发展变化的,今天感兴趣的,未来可能不一定感兴趣,简单地随“兴趣”摇摆,人生可能会缺乏坚实的支撑;兴趣的边界是可以拓展的,跳出“茧房”,把不感兴趣的事情做好,视野和能力更能得到提升。
今天这个时代,年轻人面临着众多的发展机遇。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选择跟自己的“兴趣爱好”完全啮合的工作,这是年轻人的幸运,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但也要看到,社会需要的工种千千万万,总有一些工种可能不那么“兴趣友好”,总要有一些人去挑战那些不感兴趣的工作。事实上,于敏、王承书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了国家需要转变研究方向,结出了丰沛的理论硕果,正是超越个人兴趣后的“化茧成蝶”。年轻人要跳出小圈子、小确幸,不做“兴趣偏食者”,对“兴趣茧房”保持自我警惕,有意识地自找“苦”吃、为难自己,主动迎接更多更大的挑战,才能在时代的宏大图景中拼出自己的拼图,赢得更加精彩的人生。(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