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谈“一带一路”(2023年版)》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部专题文集,收入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9月至2023年11月期间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文稿78篇,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思想结晶。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对于推动国际社会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的力量,引领着未来的进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以诚挚之心与世界携手同行,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今,“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举办3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殷实的数据,昭示着这条“繁荣之路”越走越宽广,锻造而成的一把把合作“金钥匙”,为世界打开更广的“机遇之门”。“一带一路”走过繁荣十周年,这本书的出版发行,既是对这一重要倡议历史贡献的肯定和纪念,更是对开启下一个“黄金十年”的鼓劲和牵引。
书能启迪思想,更易沟通世界。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彼此依存度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地缘政治、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各国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分歧和矛盾。共建“一带一路”走过壮阔十年,为世界提供了巨大发展机遇,其倡议的理念、价值值得向下深深扎根,比如如何更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如何更好实现“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等等,都需要从“来时路”中总结经验、启迪智慧。解决好世界普遍关切和“全球化”发展面临的难题,尤其需要像“一带一路”建设这样能够广聚共识、凝心聚力的机制发挥更大作用,为世界经济复苏、全球治理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新的智慧和经验。经验就在眼前,路子就在脚下。书香扑鼻而来,这本凝结着智慧和远见卓识的书籍,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各领域合作持续走深走实。
掀开书的扉页,一条“希望之路”映入眼帘,在时间轴线上无尽绵延。2013年9月7日,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3日,首次提出共建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时间的“表盘”上,清晰回荡的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合作共赢、繁荣发展的清晰足音;书页间,深刻记录着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各国共同走过的一帧帧难忘记忆。“深化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共建发展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远大的构思,形象的比喻,昭示着对世界未来紧密相连的远见卓识,为共建国家繁荣发展注入澎湃思想动力。
十年共建路,一朝硕果满。大写意就体现着可感可及的“微场景”之中。中老铁路、雅万高铁、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陆续建成并投运,涵盖陆、海、天、网的全球互联互通网络,有效促进了各国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的大流通;菌草技术、优质种子、援建医院等众多民生项目和技术无限靠近沿线群众,“繁荣之路”花繁果硕,广泛惠及民生福祉。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等互联互通建设成效显著,绵亘千年的古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世间繁华,都有底层基底,均离不开思想的牵引、理论的厚筑。学好用好《习近平谈“一带一路”(2023年版)》,有助于深入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实践路径,促进世界进一步认识中国、读懂中国,共同把“一带一路”这条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铺得更宽更远。(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