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如基石,是规则和秩序的基本保障,也是撑起经济社会发展“巍巍大厦”的根本“底座”。
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涉外法治建设。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涉外法治建设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所需,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当务之急”“要主动对接、积极吸纳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既阐明了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更指明了涉外法治建设的现实路径,为进一步深化我国改革开放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开放,始终是中国与世界打交道的关键词。放眼望去,一个个对外开放的平台不断搭建,一扇扇开放大门越开越大,一艘艘远洋货轮在港口杨帆远航,一列列钢铁驼队在“一带一路”沿线密集往来……一幕幕开放场景“无声胜有声”,演绎着“世界共繁荣”的美好画面。中国的市场,世界的机遇。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转身望向活力中国,更多的投资商走进中国大地,选择在中国大市场投资兴业。反向看,一个个中国企业加快融入全球化潮流,走出国门在海外投资兴业,在全球市场中扩大兴业空间。
你来我往,世界共相融。“地球村”里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彼此衔接、高度耦合,一个道理再清晰不过——开放是推动合作共赢、促进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的过程,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日益扩大开放大门的中国,也必然要依靠更加健全完备的法治力量深化改革、推动开放,只有把法治“基座”筑得实而又实,让法治环境持续向优,才能营造更“优”的营商环境,才能更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外部风险挑战,从根本上夯实繁荣之基。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投资,从来都是一场“双向奔赴”。中国在选企业的同时,投资商也在看环境,法治环境无疑是权衡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以更全面、更精细的法治力量维护好奔涌在市场各角落的投资主体、各类企业,世界优质资源才会“近悦远来”。比如,企业尤为关心的知识产权如何更好地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怎样有效保障,如何最大限度享受“国民待遇”,等等,都需要以法治力量回应外商关切。这些年来,我国通过不断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等,为外企投资兴业营造更加有利大环境。
与此同时,今年我国还加快招标投标法、会计法、保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重要法律的修订工作,加快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水平。环境向优,近悦远来。202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首超1.2万亿元,今年来,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不断夯实法治根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步履铿锵,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的故事深入人心。
法治建设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意蕴,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涉外法治工作,根本目的是用法治方式更好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促进国际法治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年来,我国率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北京等自贸试验区试点对接相关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提出系列“暖人心”的试点政策措施和风险防控举措。比如,允许试点地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内部调动专家的随行配偶和家属享有与该专家相同的入境和停居留期限,为外国专家的家人来华共同生活提供便利条件等。
宏大的法治建设写意下,最是细节深得人心。各地当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不断前行,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在企业关心的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加大法律制度供给,加强过程保障和护航,加快推出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积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更多开放层次高、营商环境优、辐射作用强的对外开放新高地,合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