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由此,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为了纪念这一壮举,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同意批复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从“一穷二白”到稳居世界第一梯队,中国航天创造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完成了一个个宏伟目标;从“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到“嫦娥”探月、“天问”问天、“祝融”探火、“羲和”探日、“神舟”逐梦,我们让一个个古老的神话梦想变成新时代的现实。
2022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发射53次,年度发射次数首次突破“50+”,累计发射次数达458次。密集的发射意味着我们在太空的沃土中耕耘不辍。载人航天事业是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的事业。广大航天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展现了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通往宇宙的征途,凝聚着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同样也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更增强了亿万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坚定着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起步时,明确提出,要坚持做到“起步晚、起点高,投入少、效益高,项目少、水平高”,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如今,尽管我国已经掌握了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等基础技术,但对于载人航天这个航天领域的最高难题,却几乎是从零开始。中国“登天”的底气从何而来?坚定不移走自立自强之路,是中国航天无惧封锁打压的“制胜密码”。面对一系列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航天人才日夜兼程搞科研攻关,获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我国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从地球到月球再到火星,中国航天事业将逐步走向万里星河、走进更加深邃的太空深处,实现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立足中国航天的实际,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我们也终将抵达技术变革的奇点,开启属于自己的航天新时代。今天,航天科技助力我们圆梦苍穹,也为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北斗”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国土测绘、数字施工、精准农业等诸多领域,在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应用稳步推进;“风云”为我们预告阴晴雨雪,通信卫星助我们联通世界每一个角落……这些服务民生的航天科技不断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事业有多辉煌,背后的奉献就有多巨大;奉献有多巨大,精神就有多伟大。举办“中国航天日”活动主题,意在秉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积极构建外空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格物致知,不断探索宇宙奥秘。科学本身就是求知、求真,而求知求真需要动力。动力来自哪里?源于梦想,源于兴趣。让孩子走进科技馆,近距离感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魅力与成就,科学梦想的火种就能在青少年心中燃旺。
宇宙之大,浩瀚无垠。千百年来,我们从未停止过逐梦太空的脚步。我们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相信更多中国奇迹定能在星河中闪耀。(苏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