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表演、书法展示、中文歌合唱……4月20日是联合国中文日,近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了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以展示中文和中华文化的魅力。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联合国中文日逐渐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也为中国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一个契机。如何抓住用好这个契机,让中华文化交流传播得更好、走得更远,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现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我们当要有底气、讲和气、接地气。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首先要有底气。所谓的底气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代表着我们自身对本国文化的认同。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经过一代代传承发展,形成了独具风骨、包罗万象的中华文化。《论语》《孟子》等思想名著、《千里江山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京剧黄梅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一不展示着文明古国的智慧与魅力。优秀的中华文化不能藏起来,要亮出来、走出去。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这就要求我们自身要积淀起厚重的文化底蕴,才能更自信得向世界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要讲和气。讲和气,就是要尊重文化多样性,以平等的姿态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文化交流传播不是文化入侵。文化在交流传播过程中,由于不同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可能出现交流障碍,导致文化误读等现象。针对文化传播带来的认知隔阂,要保持心态平和,以沟通的方式取代单向传播,在交流中让中华文化被海外受众接受认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本着以和为贵的原则,中外双方相互理解包容,就一定能以文化为媒结成友谊之花。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还要接地气。接地气就是说文化交流传播的内容要通俗易懂,形式要灵活多变。现在,文化虽然“走出去”了,但交流传播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一份《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与渠道调查》的报告中显示,中国文化的被认知程度整体还显得偏低,相当比例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程度较低。对一些外国人来说,很多中国文化元素不太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对外文化交流传播时,要深度调研国外受众需求,多做“入乡随俗”之事,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确保能取得实际效果。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交流传播形式的柔和和创新,用真诚和创意“圈粉”海外受众。在这方面,一些视频博主用温暖的镜头语言“润物无声”展现中华文化的成功尝试,给人以启发。
传播中华文化,不仅要抓住用好诸如联合国中文日这样的契机和窗口,还需要贯穿在日常对外交流交往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需要政府、媒体、文化单位等社会各界以及每一个公民携手努力,让中华文化交流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毛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