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生机旺盛;吐故纳新,春和景明。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凝结了民族的生存经验和价值观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多少个世纪,多少代人,多少个清明节,炎黄子孙敬奉先祖、怀念故人,早已成为全民族的集体行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
杨柳依依,大地明洁。清明祭祖拜宗是民风,是乡俗,是文化,更是孝心、道义和责任。年复一年的清明,一代代华夏子孙借助肃穆的祭祖仪式,赓续民族精神血脉。随着历史的演进,寒食、祭祖、踏青等文化元素不断融入,清明节也由起初单纯的农业节气,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人们在祭拜祖先之余,在明媚的春光里驰行青绿山野,瞭望中华大地,以身心的自由去呼应天地的清明,并以此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清明,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三年前,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数百万名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舍生忘死挽救生命的情景感天动地,给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温暖。当我们再次拥抱春日暖阳时,一些人却永远留在了冬天。2020年4月4日,国务院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向他们表达深切哀悼。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清明节缅怀,是一次心底的追思,更是为了激发出更强大的团结力量。今年春天,全国各地一万多名当年的援鄂医护人员受邀到武汉赏樱花,既肃穆也沉凝,为铭记更为感恩。
清明,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为民族独立解放、为国家繁荣富强作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烈士。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诞生,可以查到姓名的革命先烈有370多万名;抗美援朝期间,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人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的征程上……“思念跨山河,我们记得,他们就还活着”。目前,我国已公布六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名单共计277处。缅怀,呼唤着当下的力量和担当。缅怀英烈,就要赓续英烈精神,砥砺家国情怀,铭记他们的遗愿,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道上接续奋斗,跑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接力棒。
清明日短,铭记且长。在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中,激扬英雄精神,砥砺家国情怀,必定能汇聚起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前进力量,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业绩。(尹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