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了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揭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为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指明努力方向。
植根人民,造福人民。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百姓冷暖,群众疾苦,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不变的牵挂,也是各项实打实部署措施的最终指向。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2000多个改革方案,涉及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环节。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一项项成就,映照发展的民生温度,也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可触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奔跑向前的脚步不会停止。有高质量发展,才有高品质生活,才能更好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翻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3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安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关于保障民生的重要论述,既有对“量”的要求,更彰显对“质”的追求。正如代表委员们在讨论中所感慨,一串串饱含温度的数字,亦是一条条“幸福账单”,稳稳地托举起亿万人民群众美好的日子、光明的未来。
推动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要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无论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还是“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抑或“加强养老服务保障”,这些两会“好声音”字里行间都回应着人民期盼。可以预见,未来尽管经济和社会发展会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和新考验。但持续增加民生投入,在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政策底色始终不会变。就业优先、生育养老、住房医疗……立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把民生保障的好事做得更实,把纾困解忧的实事做得更好,我们就能不断夯实携手共同奋斗、致力共同富裕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当前,增强节俭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把省下的钱更多地花在增进民生福祉上。我们看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过紧日子,要把腾出的资金千方百计惠企裕民,全国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以政府的“紧日子”换来人民群众的“好日子”,一定能赢得民心凝聚、民力汇聚。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锚定人民幸福安康的最终目的,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就一定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力量。(文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