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具体部署,提出要重点在深挖乡村产业特色、加快推进产业融合、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上下功夫。
“土特产”一头连着脱贫增收、乡村振兴,一头连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近年来,各地充分挖掘自身地域环境优势,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很多“土特产”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产业。数据显示,到2021年底,全国特色种植基地达12.05亿亩,特色产业一产总产值达到9.7万亿元。今年春节,江苏盐水鸭、广西螺蛳粉、云南过桥米线、兰州拉面等越来越多“土特产”走俏市场,成为走亲访友的“大礼包”。这些蕴含着浓浓乡情的农产品,是农民增收的希望,也是千家万户餐桌的幸福。
做好“土特产”文章,关系到推动建设农业强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广大农村千差万别,各地发展条件、产业基础差异较大。做精做优做大做强“土特产”产业,首先要解决特色资源挖掘不够、科技创新不够、产业链延伸不足、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不显等问题,同时要依托乡土,做好“专、精、特、新”四篇大文章、下足“绣花功”,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让“好东西”有“好身价”、收获更多好“丰”景。
立足“专”字,通过培养乡村“土专家”,引入专业团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把“小买卖”做成“大生意”。勤于“精”字,从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产品包装、市场营销、文化传承、科技赋能等方面精耕细作,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擦亮“特”字,用好当地气候、土壤、人文环境、乡土文化等宝贵“财富”,做到“独一份”,让好产品“身价倍增”。深挖“新”字,赋予“土特产”更多故事、文化、乡愁等新内涵,打造品牌IP,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中国“土特产”卖到全世界、畅销“洋市场”。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实践充分证明,“土特产”文章大有可为。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把“土特产”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画卷的点“金”之笔,必将助力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尹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