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日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的一段话引发关注。这位发言人表示,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圈一策,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完善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类业态。
让“小修小补”回归,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过去,在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改衣服、补鞋子、配钥匙的小摊小店,而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街道越来越整洁,小区越来越漂亮,身边的修修补补服务却越来越难找。“小修小补”看上去不起眼,可一直是居民生活的“刚需”,特别对一些老年人来说,这方面需求更是迫切。推动“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是直面现实需求的服务精细化之举,也能给社区生活增添更多人情味,让城市更有烟火气。
近年来,各地纷纷着手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这方面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国家试点和省级试点全覆盖。但也不难发现,其间“小修小补”等基础性服务仍有所缺失。一方面,这类服务业有其特殊性,本小利薄,市场容量有限;另一方面,这类修补业态的经营场景与干净整洁的市容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呼唤“小修小补”回归,需要在更好地为百姓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规范相应经营管理。
给“小修小补”留下空间,破解民生之需与市场规则、城市风貌之间的矛盾,当前不少地方已进行相关尝试。比如,南京等地在菜市场改造中专门设立“社区工坊”,吸纳配钥匙、修锁、缝补等一众“小”服务,既解决了从业者“单打独斗”面临的难题,也保障市容环境整洁有序。有的地方引导便利店、社区超市实现“一店多能”,或利用社区边角、街道闲置地方,为“小修小补”从业者划定经营区域,这些措施都有一定参考性。在城市管理中,对“小修小补”给予一定的包容;在规划发展上,创造条件、引导其规范发展;在房租税费上,给予优惠或减免,让从业者安安心心守摊子、搞经营。多方发力、多点平衡,就能让“小修小补”更好地服务民生。
由于不同城市不同社区的现实条件各不相同,居民结构和消费需求各异,各地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施工图也自然不同。要立足辖区居民现实需求,将补齐短板和提升品质相结合,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利的服务、感知城市的温情。(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