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多元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始终孜孜以求的目标。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区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以一系列务实之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为百姓的生活安康保驾护航。兔年假期结束后,各地纷纷召开“新春第一会”,擂响冲刺2023年经济发展的隆隆鼓声,保障民生同样也是各地谋发展中的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要悉心关怀人民安危冷暖,切实保障民生、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做好惠民生、增福祉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惠民生、增福祉,就要兜牢基本底线。对困难群众群体的兜底保障,是党和政府增强民生厚度、体现政策温度的利民之举。具体到每一类群体,面对的困难不一样、需要的帮助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强化兜底保障的时候,要进一步增强可及性、时效性,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高精准性,比如对残疾人员,要尽可能创造就业岗位、增添生活信心;对失能人员,要提供更有效的社会救助;对失业和待就业群体,要优化完善就业帮扶措施,支持灵活就业人员参与创业,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尤其是要改被动为主动,把等待救助变成主动救助,消除救助保障盲区,既帮忙解决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也要努力解决长远生存和发展问题,帮助困难群体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惠民生、增福祉,就要抓好稳岗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就业创业环境将更加向好。要抓住当前有利形势,一方面加大惠企利企政策措施力度,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从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一方面通过推行失业保险、实施缓交社保费、落实就业补贴等政策,尽可能减轻待就业人员负担。同时,政府要主动当好企业和就业者之间的桥梁,组织开展返岗、送岗等行动,为企业送人才、为就业者送服务,坚决把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落地落实落到位,将稳就业各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
惠民生、增福祉,就要解决急难愁盼。“一老一幼”是民生保障的重点,也是很多家庭急需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要在养老和育幼上持续发力,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增强针对性的普惠服务供给,让各个家庭能够以更小成本实现养老、育幼目标。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保障民生就要倾听群众意见、顺应群众期待,不断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抓紧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群众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有更大、更可持续的收获,每一个人的日子都更有奔头。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我们要始终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稳稳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一起,万众一心、同甘共苦,为建设更加繁荣富强的国家、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奋斗!(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