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9月7日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既向北师大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和问候,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祝福,也给对广大师范生寄予“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的殷切期盼。
念兹在兹,必有回响。从推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到推进“国培计划”,再到逐步落实乡村教师待遇,越来越多的师范毕业生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做一名人民教师,扎根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为农村孩子打开了一扇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户”,播种下一颗颗渴望读书改变命运的种子。教育是百年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时至今日,在祖国广袤的田野上,仍然还有很多学校等待着“后来者”,还有很多乡村教师期盼着“接棒人”。心怀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让青春之花绽放在乡村教育的田野上,须成为更多师范类毕业生的人生选择。
希望是学习的动力,为更多怀揣梦想的农村孩子点燃希望,是教师的初心和使命。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是要去广袤的田野上,给祖国花朵播撒希望的阳光。从“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支月英,到用一根扁担把教材和学习用品挑进大山的张玉滚,再到多年坚守山区小学,背着学生攀爬悬崖天梯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正是有了这些乡村教师,用青春、奉献、坚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拥有了开阔的眼界、远大的梦想。广大师范生要如这些优秀乡村教师一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用知识启蒙孩子、用道德引领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播种一颗颗求知的种子,一路“培土”“浇灌”“施肥”,让更多农村孩子沐浴着希望的阳光,在逐梦之路上奋力奔跑。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从来都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其背后承载着无数农村孩子渴望读书改变命运的希望,彰显着“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时代要义。把孩子的读书梦与民族的复兴梦结合起来,坚持扶贫先扶智是关键。“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扎根大山,倾尽所有创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就是为了帮助山里的女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摆脱贫困,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现状。如今,张桂梅的事迹已是家喻户晓,每每想起总是感动万分,这就是精神的力量,更当成为教育的传承。广大师范生要见贤思齐、化感动为行动,主动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农村孩子带去成长成才、改变命运的机会,为贫困家庭带去摆脱贫困、共同富裕的希望,更为乡村教育、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力量。
桥的价值在承载,人的价值在担当。当选择成为师范生的那一刻起,肩上就扛起了发展教育事业的职责;当毕业的那一刻来临之际,这份职责就当“变现”成为扎根三尺讲台的行动。即便这个岗位远离繁荣都市,但帮助农村孩子见识更广阔的世界依然能让内心充盈;即便这个岗位面临困难挑战,但看到农村孩子脸上露出汲取知识的满足笑容,一切困难挑战终会风散云消;即便这个岗位太过平凡,但让黑板上飞舞着知识音符的事迹注定不会平凡。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我价值,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教育事业,青春之花必会繁花似锦。(李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