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各地中小学迎来秋季开学。从新学期开始,一些教育新政将陆续落地施行,关乎每个家庭和每位学生。其中备受关注的是,教育部要求今秋开学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成长课堂告诉孩子们:劳动光荣,劳动最美,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劳动是成长的必修课。
什么是“劳动课程”?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根据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勤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劳动,作为必修课程回到校园,无疑体现了“育人”这一教育初心的回归。劳动课新课标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的不同,分别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内容,包括做饭、种菜、养鸡、修家电等,还增加了工业生产劳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这些课程设置,对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基本生活技能、增强劳动意识等,都有着最为直接的帮助。
劳动课“独立”是好事。但要做到不折不扣落实达到教育目的,还需多方共同发力。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积极制定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劳动教育课程方案,落实好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同时,劳动教育还需要家长配合。家长需要转变观念,需要放手让孩子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让孩子们的劳动融入日常生活。学生的劳动教育也离不开社区的助力。社区可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劳动中,提高自身劳动认知及劳动技能,从而实现劳动育人的社会性价值。
我们相信,劳动课程的设立,必能助力孩子们的全面健康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劳动教育中受益,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