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地评线】紫金e评:非遗,正青春
2022-08-25 09:1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8月一个制作龙泉印泥的视频火了。《承包一片藕塘!抽尽藕杆里的藕丝!只为做一块比黄金还贵的泥?》在B站的播放量超1200万,抖音点赞181.8W,微博播放量143万。视频的创作者“南翔不爱吃饭”是一名美食UP主,既不是非遗传承人,也不是相关专业的学者,他的视频却让更多人认识了江苏省级非遗常州龙泉印泥制作技艺。

正如网友们所评价,视频爆红的原因不仅在于精良的制作和UP主本身的流量属性,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古老非遗深厚的文化底蕴。“遇冬不凝固,逢夏不渗油”的龙泉印泥传承数百年,被称为中国三大印泥瑰宝,视频结尾对龙泉印泥火烧留痕的展示,惊艳众人。很显然,对非遗本身魅力的共通感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是视频广受喜爱的最大基石。

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地方的非遗一直面临“传承难、曝光难、变现难”的问题。随着时代发展,古老的非遗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除了赞美其工艺精湛之外,似乎难以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在生活中也很难找到应用场景,逐渐有束之高阁的趋势。

而现在,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给养。在非遗、国潮、艺术百花齐放的当下,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从幕后走到台前。他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观赏模式,打破常态,让自己所钟爱的技艺走进直播间、拥抱年轻人。当昆曲遇上RAP、木刻雕出手办、醒狮化身美食……与时下潮流结合的非遗逐渐“出圈”。如今,打开手机APP,我们总能在各个社交平台的热搜、排行榜上看到非遗的相关信息。无论是昆曲、苏绣、古琴之类的热门非遗项目,还是打铁花、独竹漂、通草花之类地域性较强的非遗,都借助展览、直播、短视频等传播形式,以更具亲和力的姿态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获得更多人了解和喜欢。

如“南翔不爱吃饭”这样的视频创作者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体会到非遗之美的同时,愿意投身其中。不仅刻苦钻研非遗技艺,还以“Z世代”的独特视角跨界玩出新花样,为非遗的发展注入活力,生发出更多可能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勃勃生机。

古老的非遗正焕发青春的荣光。借助新的表达方式和传播媒介,越来越多人被非遗本身的文化魅力感染,非遗传承人也紧跟时代步伐,创作更贴合时代的作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传播推广非遗。非遗正变得越来越“潮”、越来越“年轻”。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无论是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手工匠人,或是每一个普通人,一旦深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都可能成为非遗的薪火传播者。让我们一起在网上掀起非遗文化的新浪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并在大众身边“火”起来。(李笑林)

标签:
责编:孔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