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大学生就业季。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将有1076万大学生毕业,规模创历史新高。不少人认为这是“史上最难就业季”,但这届大学生似乎并不慌。据媒体报道,不少求职大学生已不甘心被招聘单位“背调”了,而是对招聘单位玩起了“反向背调”。譬如浙江一高校硕士生就对多个招聘单位进行“反向背调”,并成功拿到多个入职offer,他表示这得益于自己的提前了解,让面试时“几乎所有问题都在掌控之内”。“反向背调”引发众多网友热议,许多人称之为年轻一代占据主动权、重塑职场的新气象。
所谓“背调”即背景调查,通常是用人单位通过咨询应聘者的毕业院校、前公司和其他相关人士,对应聘者的背景资料进行真实性核查。而“反向背调”,则是指求职者对用人单位的经营状况、待遇、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的调查。一直以来,人才市场的供大于求让求职者常处于弱势地位。“反向背调”中,求职者变被动选择为主动出击,用人单位成为了被选择的一方。从坐等回复到待价而沽,求职变“淘职”,面试桌两端,就业的天平愈加平稳。可以说,“反向背调”丰富了公平就业的内涵,拓展了就业公平的外延。
人们常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如果现实与理想相距甚远,敬业的前提——爱岗,或许就难以保证了。故此,实现用人需求和求职意愿的精准匹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一般情况下,招聘公告里往往只会透露岗位内容和聘任要求等简单信息,所以,“反向背调”工作也要做得认真些,无论是行业、单位的发展前景,还是具体的工作内容、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加班情况、企业文化,都应成为“反向背调”的内容。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反向背调”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主体—主体”间的交互性行为。求职者从“背调”的对象,变成“反向背调”的主体,与招聘方的理解与沟通增强,达成共识的几率也会随之提升。从这一层面来看,这种平等互信的交往和沟通具有更为重要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建议各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多教给学生些“反向背调”的技能,传递更多以人为本的理念。当然,不止应届毕业生,也鼓励所有求职者都积极主动对用人单位“反向背调”。
不过,我们应该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工作,做“反向背调”时,切不可有畏难心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职场总不会一帆风顺。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既要善于“反向背调”,更要敢于直面职场挑战,切不可眼高手低或“这山望着那山高”。也建议用人单位不要坐等被“背调”,而是主动向求职者展示真实、全面的岗位情况、工作环境,真正让就业“双向奔赴”。(苑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