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品牌小鹏汽车近日因“擅自采集43万张人脸照片被罚10万元”登上热搜。小鹏汽车在旗下7家门店安装人脸识别摄像设备,采集消费者面部识别数据,并未经得消费者同意,今年上半年共采集上传人脸照片超43万张。虽然其声明收集的人脸信息已删除,但企业滥用“人脸识别”技术,消费者如何保护个人信息的话题备受关注。
今年央视“315”晚会,对科勒卫浴、宝马汽车等知名品牌商家擅自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非法采集人脸信息的问题进行曝光。人脸信息属于个人独有的生物识别信息,一旦泄露,将严重威胁用户的财产安全、隐私安全等。此前有新闻曝出,部分售楼处通过识别人脸,对首次到访客户与多次到访客户、自行到访客户与中介带访客户,会给出不同价格,部分消费者为了获得真实价格信息不得不戴头盔看房。
与指纹、虹膜等生物信息相比,“人脸”具有弱隐私性,不能总被遮挡。正因如此,如何妥善应用人脸识别技术,考验着监管部门的智慧 。11月1日起,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进一步明确对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买卖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国家层面已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个人信息加装“安全锁”,但要遏制“人脸识别”滥用,仍须多方发力。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厂商来说,新技术的应用,应该尽快对标国家法律法规,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不可“野蛮生长”;对商家来说,也须意识到,以滥用“人脸识别”获取不当利益,是一种侵权行为,终将失去口碑和市场,不利于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企业确需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同时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征得消费者同意。监管部门要依法严厉打击侵害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强化典型案件查办,起到警示震慑作用,守护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许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