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讲过一个故事:黄帝有次外出访贤迷了路,向一个牧马童子求助。童子为他指了路,还告诉了他贤者的住所。黄帝很惊讶,跟童子谈起天下治理之道。童子说,治理天下就像牧马,只要把危害马群的东西清理掉就行了。黄帝对此深表赞赏。后人就此引申出“害群之马”的说法。
一个单位、一个地方,如果出现了祸害群体的坏人,人们往往将其称为“害群之马”。这种人负能量大、破坏力强,理应对其严加防范、尽早清除。要不然,其他人也有可能被其带坏,也变成“害群之马”。“害群之马”越来越多,环境和风气越来越差,在这样的地方,好人也难以立身、做事,有的也堕落为坏人的同伙,这样的“群”,是名副其实的“害马之群”。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我们说,“环境决定论”不可取,但应当承认,在很大程度上,环境能够影响人、塑造人甚至改变人。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个人成长、进步;糟糕的环境,则会显著增加个人干事创业的难度,有时还会对人产生较强的“同化”作用,把“良驹宝马”变成“害群之马”。正因此,对“害群之马”,我们要引起重视,及时处理;对“害马之群”,更应保持警惕,严加防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是领导干部的从政环境,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施政行为。政治生态好,则干事创业的风气正、人心齐;政治生态不好,必然会人心涣散、百弊丛生。涵养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充沛活力,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不断闯关夺隘、创新创造的应有之义。严防出现“害马之群”,才能守护好良好的政治生态。
抓好“害群之马”防治,是杜绝“害马之群”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各地查处的一批腐败窝案显示,毒瘤不是一天长成的。在不少单位,腐败的产生往往是从“点”上开始的。点状腐败不除,就会由“点”向“面”扩散。这启发我们,从“害群之马”到“害马之群”,这中间往往有一个“病情”不断加剧的过程,抓住时机及早介入、强力施治,才能有效地保住个体、护好群体。
不让“害群之马”变成“害马之群”,需要突出重点,多策并举。对于“头马”,要强化约束。督促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带头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带领干部群众一起营造和守护良好生态。对于“病马”,要紧盯不放。坚持预防在先,一旦出现个别腐化变质的苗头,应立即加以干预,防止扩散。对于“良马”,要有效激励。在单位内部大力营造干事创业、争先进位的风气,培植干净做人、齐心成事的氛围,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人、用集体的氛围引领人,努力创造万马奔腾的良好发展局面。(左中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