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城市治理要跳出“拦水坝”思维
2021-10-19 10:3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突发疫情、极端天气、安全事故,对城市治理提出全新挑战,而超大、特大城市由于流动性、复杂性、开放性等特点,比一般区域性城市面临着更严峻的风险挑战和安全压力。日前举行的南京市长国际咨询会议上,南京市代市长夏心旻连抛“四问”——如何应对特大城市风险高发态势?如何实现风险源头治理?如何构建风险动态管控机制?如何高效处置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这“四问”,不仅是南京等特大城市的必答题,对全省其他城市也有启迪意义。

如何答好“特大城市之问”?有专家形象指出,“传统城市管理想要建造一个巨大的拦水坝,把各种不确定性挡在城外,不仅浪费极大,还会制造新的脆弱。”的确,建造“拦水坝”固然可以防范一时,但随着水位增长,“拦水坝”越筑越高,高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悬河”,一旦决口,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比如2015年8月某直辖市发生的危险品仓库爆炸事件,教训就非常深刻。

现代城市治理,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据统计,2000年后,人类每年经历的极端天气灾难大多在300—400次之间。疫情之后,这种不确定性更是急剧增多。可以说,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当前最大的确定性。《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指出,人在适应不确定性中变得更强大。城市和人一样,也是在与不确定性共舞中,增强整体机能的“免疫力”。

过去,大多数城市会把发展视为“常态化”目标,而把极端风险列为小概率的“非常态”状况。而现在,应对城市发展中常见的“慢性病”和突发的“急性病”,在越来越高的风险“水位”中正常运行并保持韧性,指望“筑坝自守”显然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小规模、多节点、立体化,在“河畅其流、渠通路平”中降低城市安全风险,提升城市的弹性和韧性。

当前,疫情传播风险挥之不去,既不能一刻放松警惕,又不能时刻如临大敌。在长期实践中,我省形成了“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疫情防控模式,效果良好,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有的地方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足,导致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缺乏数据闭环,使得运用效果不佳;有的地方由于建设和管理主体多元,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张网”“一盘棋”,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运行效率不高、系统协调能力不强,等等。跳出“拦水坝”思维,在加强日常防范、推进强基固本中增强城市“抗风险”能力,既是打造“韧性城市”的重要观念转变,也是省委主要领导再三强调的提升系统安全、本质安全的内在要求。

跳出“拦水坝”思维,要强化系统性,逐步实现从“战备机制”向平战结合、平疫结合、平灾结合的转变,通过提升预警能力、增强响应速度、细化应急措施来疏解风险、减少损失。要以“常态化”思维应对“非常态”风险,未雨绸缪、补足短板,构建坚实且有冗余的“底层基础”,确保城市的硬件和软件系统更具保障性和应变性,让城市在面对风险时“既能有效防范,又能快速复原”。针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要尝试“多条腿走路”,比如,关注常态风险的同时也要关注特质隐患,关注静态指标的同时也要关注动态过程,关注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关注软件提升等。纠正思想偏差、破除路径依赖,才能防范重大风险、化解突出矛盾,回答好城市“安全之问”,切实增强城市韧性、守护市民安全。(陈立民)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