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了多年的自来水管常年没水,督查组来了立即有水;拖了半年的水表费,督查组来了各利益方立即停止推诿扯皮将费用返还群众;乡镇污水主管网不与住户排污管对接,督查组来了立即承诺精准对接保质保量……前段时间,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屡上热搜,解决了许多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拖了多年没有解决的民生问题,国务院督查组一到,立即迎刃而解,这固然让人欣喜。但反过来想,如果督查组没有来到,这些问题要拖到何时才能解决?如果这些问题长年累月得不到解决,后果又会怎样?地方解决问题不能全靠上级“督查”。因为督查组人手、时间毕竟有限。就拿这次国务院第八次督查来说,也只有16个督查组,督查时间也不过10天左右,督查到的地方毕竟很少,督查到的地方问题解决了,没有督查到的地方存在的类似问题怎么办呢?
督查组来了,才发现需要解决的大量问题,说明一些地方反映问题的渠道还不够通畅。能不能及时发现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是对党员干部为民情怀、工作作风、履职能力的检验和考验,事关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为了提高大督查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总协调办公室从7月份开始就向全国征集问题线索,很多线索来源于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上群众的反映。反观一些地方,群众反映问题,不是找不到人,就是摸不着门。不少群众也愿意通过电话反映问题,然而,一些电话总是打不通,即使打通了,首先是智能语音服务,一旦按错了键还要反复重听,最后才转到人工服务。而不少接电话的人员不是答非所问,就是置之不理,给反映问题的群众带来了很不必要的麻烦。广大党员干部应认真学习国务院督查组的工作作风,学会通过各种途径,主动摸排自身工作中的不足,要有闻过则喜的胸襟深入查找群众的各种不满,全面了解群众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善于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从国务院督查组督查解决的问题来看,许多问题并不复杂,解决的难度也不是很大,但地方有关部门和领导干部为什么迟迟不予解决?反映出一些党员干部为民意识淡薄、担当意识不强、思想觉悟不高、工作作风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一些党员干部,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遇到问题能推则推、能避则避、能躲就躲,在履职行为上,慵懒散漫、敷衍塞责。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凡事只图领导满意,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各地要持之以恒地在广大党员中开展宗旨意识教育,引导干部更加牢固地树立群众观念和人民至上理念,以百姓心为心,多站在群众角度观察事物、看待问题。
督查组将问题一指出,地方领导马上就予以重视,这也反映了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地方工作千头万绪,地方领导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一些领导对解决问题缺少通盘考虑,而是按照什么问题被上级督查发现了、被相关领导批示了、被媒体曝光了就优先解决,养成了重被动应付而轻主动作为的解决问题方法。其实,很多民生问题慢不得、拖不得,稍有拖沓就会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如若不及时整改,则极有可能造成事故,所花费的成本,也会大大增加。每个部门、人员都有属于自身职责范围内的事,要学会运用系统思维,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构建“问题及时发现有效解决”机制,不要总是遭遇“倒逼”才匆匆忙忙解决问题。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解决民生问题,需要“督查”,但不能唯“督查”。既要立足眼前,解决具体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孟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