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用实际行动回答好两个“之问”
2021-09-23 09:5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左中甫  
1
听新闻

前有“钱学森之问”,今有“老院长之问”。解放日报9月22日报道,安徽大学某学院一名老院长有感于“引才难”现象,给分管人事的常务副校长陈诗一发了条1300字的“短信”,直言学校进人制度缺乏弹性、学院缺少应有的话语权,“难道人才太多了?!”从复旦大学调安徽大学工作不久的陈诗一,将其称为继“钱学森之问”之后的“老院长之问”,并着手推进相关改革。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道必答题。从钱老发问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6年,教育界人士还在苦苦追问,这也说明,我们的大学还没有培养出足够多、足够优秀的顶尖人才。但是,安大这位老院长的发问,为各方破解“钱学森之问”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方向:培养杰出的学生,离不开杰出的教师,高校引来、用好杰出教师,亟需破除各种体制机制的障碍。

报道中说,安大这位老院长痛切发问的诉求只有一个,就是为学院引进一个对学科很重要的人,但是这个人的学科影响力又不能完全体现在可见的研究成果上,因此,学校人才办也感到很委屈。无独有偶,不久前,国内某名校一名教师也公开发文反映,其所在学院拟延聘一位科研成果丰硕、深受学生欢迎的老教授,但却被学校人事部门以不符合现行规定为由拒绝,引起各方热议。这两件事,反映出一些高校在人才管理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其一,高校制定的相关进人、用人制度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另一方面,作为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主体的学院,缺乏应有的用人自主权。

尽可能网罗更多“优秀的人”入校从教,成为学校办学育人的一项关键性、基础性工作。前一阵子热播的《觉醒年代》中,北大校长蔡元培为了请陈独秀来校任教,数次亲临陈下榻的旅馆,其中有一次还是顶风冒雪,他的一腔诚意终于打动了陈独秀。同样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南大校长匡亚明听说武大教授程千帆赋闲在家,多次派人去拜访,克服重重障碍后终于把程千帆教授请到南大,为南大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人们至今对蔡元培、匡亚明等教育家肃然起敬,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求才若渴、用才有道,办学育人既有原则性也不失灵活性。

欲破解“钱学森之问”,先要答好“老院长之问”。高校网罗优秀人才,既要有刚性的基本规则作为支撑,也要尽可能为规则执行预留必要的弹性,比如,避免在人才遴选和引进中实施片面的“一刀切”,不让简单的条条杠杠变成没有商量余地的“生死线”;又比如,在引才、用人方面,高校应赋予院系更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充分尊重专业评价和院系的意见等。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在这些方面不断改革,也取得了相应的经验和成果。高校自身发力探索、勇于改革,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有关各方也需提供相应的支持,用实际行动回答好两个“之问”。(左中甫)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