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地评线】紫金e评:在非遗的传承保护中坚定文化自信
2021-09-21 10:00: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陈语竹  
1
听新闻

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省,开启今年第10次国内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察看旧址布局和部分复原场景,参观有关专题展陈;来到绥德实验中学,观看同学们书法练习和体育锻炼,同师生亲切交流;走进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考察当地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等。

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面积5123平方米,该馆展示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8项,是展示、展演、传承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地。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只是民俗、技艺,而是千百年来日常生活的结晶,蕴藏着对生命与世界的思考。

穿越浩瀚历史长河,中华大地上,留存至今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可观。如何去传承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一直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三维动画、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现代科技提供保护新方案,让非遗传下去,让文化火起来有了“好帮手”。当前,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正在全世界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潮。比如,即将开幕的江苏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将利用数字科技活态展示非遗文化。跟上数字化时代发展潮流,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比如“百戏昆山盛典”,自2018年起,已连续举办3年,实现了全国348个剧种以及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的“大团圆”。这些剧种中,很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也出现了“文化物种”急剧而大规模地“消亡”。通过举办“盛典”,促使地方对戏曲发展和保护重视起来,加大投入力度,组织院团进行剧目编排,培养新人,使一些地方戏曲恢复了生机和活力。“百戏”为抢救、保留传统文化样式,维系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江苏样本。

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保持技艺传承的前提下,改进产品设计,既要有传统根基,也要有当代面貌,让“旧艺”穿上“新衣”,为非遗项目注入更新、更丰富的内涵。北京故宫开发的文创产品频频卖断货,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睐,丰富多彩的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成为文旅消费的“新秀”、群众欢迎的“潮流”。可以说,“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这些启示我们,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才能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惠益人民福祉。

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瞩目,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非遗不仅“活”起来,也在“火”起来,正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映照。保护和传承我们的非遗文化,让传统之花永开不败,让文化自信挺立不倒。(陈语竹)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