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15日深读版《技能,中国下一个“人才风口”》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十几年前,王小超曾是苏州某工厂的一名数控操作工,如今他已成为车间主任,带领2000多人,年薪超60万元。而这名高技能人才成长的“金钥匙”,就在于最初几年能耐得住寂寞,沉得下性子,用心学技能。“一个成熟技工,培养周期至少5年以上,但如果挺过5年‘板凳期’,无论是待遇收入还是职业发展空间都很大”。
“板凳甘坐十年冷”。在科学研究中,要想获得成就、取得突破,离不开甘坐冷板凳的耐心和韧劲。技术工人的成长也有“板凳期”。随着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变,制造产业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一名产业工人哪怕文化、技能水平不是很高,也很容易适应工作岗位,而现在,企业越来越需要技艺精、善创新、复合型的高精尖技能人才。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近些年,随着外卖、快递等零工经济的兴起,各类互联网平台正在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行业形成“虹吸效应”,过去活跃在工厂生产线的青壮劳动力正源源不断地从线下走到线上,以致一些专业高级技师岗位开出万元以上的薪资,依然应者寥寥。相比起互联网行业的“人才红利”,制造业正遭遇不小的“人才困境”。“玻璃大王”曹德旺就曾感叹,“当下年轻人宁愿去做物业保安,宁愿去送外卖,也不愿意去工厂了,这是目前国内制造业的困境,年轻人不能老是去送外卖!”
毋庸讳言,一名成熟的技术工人培养周期比较长,想要拿到高薪,绝不是一两天努努力就行;而一些新兴行业就业门槛比较低,不需要长时间的技能培训,只要肯吃苦,薪水就可以拿得高,时间也相对自由。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技能工人的强有力支撑。在制造工程上,任何创新理念和设计落到实处,最终都需要依靠技术工人的巧手来实现。近些年,从国家到地方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提高技能人才的服务保障、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让技能人才越来越有“含金量”。从获评高层次人才到推选“杰出工匠”,再到以技能落户,社会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氛围越来越浓。对年轻人而言,掌握一技之长,把自身职业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
当前,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求贤若渴,很多技能人才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发展的中坚力量。江苏是制造业大省,据统计,近年来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这意味着,平均1个高级技工有2个以上的岗位可挑选。往后,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和劳动密集型岗位的收入差距也会进一步拉大。只要沉下心来,甘坐冷板凳,终有一天将能站上更加广阔的舞台,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