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农家书屋要融入农民生活
2021-07-14 09:0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江苏书展的最后一天,苏州主展场迎来一批特殊读者——来自全省各县(市、区)农家书屋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根据事先征求的农民朋友意见,他们现场采购2021年农家书屋需补充更新的出版物。

这种“你选书,我买单”的做法,实现了农家书屋从过去“有什么看什么”到如今“看什么有什么”的转变。更加重视农民朋友的需求和喜爱,农家书屋更得“农”心、更有“农”味。自2007年农家书屋建设全面铺开,目前我省已建成上万家农家书屋,成为推动“社会文明程度高”的重要文化堡垒。

但衡量农家书屋建设是否成功,不仅在于建成数量多少,还在于多大程度融入农民生活。如果说,吸引农民走进农家书屋,是农家书屋建设的上半篇文章,那么,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受到广大农民的喜爱,则是不可或缺的下半篇文章。有专家调研发现,一些农家书屋出现“遇冷”的情况,“农味不浓”,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有的配书缺乏“用户意识”,让农民“敬而远之”;有的藏书更新速度慢、过于陈旧,农民不买账;有的忽视地域、产业、经济发展等差别,一摞摞图书长着“一副面孔”。

农家书屋姓“农”,要有“农味”。对农家书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城市图书馆的“微缩农村版”,或者干脆把农家书屋当成陈旧或滞销书的储藏室,而是要下大力气研究农村读者的“胃口”,注重书刊的选择。有些“大块头”的书,即便农民想“啃”,恐怕也有心无力。相反,有关健康养生、种植养殖、观光旅游、漫画等书籍,农民读者可能更感兴趣。此外,在不同的文化地域,农民的阅读趣味可能有所不同。因此,藏书的选择还要根据当地的特点,因地制宜。

农家书屋姓“农”,要了解“农情”。农家书屋不仅需要贴近农民生活,还要关注农村发展、结合农村实际。一方面,现在的农村有不少留守儿童,他们年纪虽小,但同样是农家书屋的服务对象,因此农家书屋应该添置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另一方面,农家书屋的服务时间要适应农村读者的作息习惯,最好能做到全天候,至少不能在双休日让“铁将军”把门。在一些农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农村,还可以把农家书屋建在集中的区域,让农家书屋的图书尽快流动起来。

农家书屋姓“农”,还要懂得“新农”。多注意创新形式,多做一些“农屋+”的文章。比如,既可以提供一些用来看的书,也可以提供一些用来听的书。如果让“书吧”叠加“听吧”功能,农民可能会更感兴趣。让书屋变成大家都乐意去的地方,变成“热闹之所”、变为“村庄中心”,利用率就会大大提高。最近,一些地方把党史学习教育放到农家书屋来举行,购买配备一些党史方面书刊,就取得一举多赢的叠加效应。

农家书屋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在姓“农”上做足文章,把农家书屋更好地办到农民心坎上,农家书屋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涵养乡村文明的重要载体。(韩宗峰 魏晓敏)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