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告别,却牵动了无数人的心。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91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逝世。
在朋友圈,很多人自发送别袁隆平,有转发逝世消息,痛悼“袁老一路走好”;有自己撰文,深切怀念袁老的;有言简意赅,表达“节约粮食是对袁老最好缅怀”。凡此种种,都情真意切,对袁老充满感激与不舍。
世间已无袁隆平,但那颗中科院在1999年以袁隆平命名的小行星,还将继续闪烁太空,星耀大地,还将继续守望着我们。
于袁老而言,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他用一粒粒种子改变世界,自己的愿望却异常朴实——在禾下乘凉。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的一句“他的遗产和终结饥饿的使命将延续下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这一句“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他未竟的事业,继续追逐‘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全球梦’”,广大网友的这一句“能和您生活在一个时代是骄傲,感恩与您”,都是对袁老最好的告慰。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大国崛起中,我们更加明白,生活要想更美好,中国要想长久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牢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类的文明发展更需要科技,那些攀登于崎岖的科学道路上的人们,才是最有我们学习的地方的。“追星”追科技明星,就是追求进步,追求文明。
面对袁隆平院士的离开,长沙市民雨中送别,无数民众云端悼念。一位网友写道:“我现在终于明白了老一辈人送别周总理的感觉,那是十里长街,是每一个百姓满怀着敬意和感恩陪伴他最后一程。”国士无双,袁老的功绩理应为我们所铭记。
于科研工作者们而言,让他们甘愿选择坚守,选择了枯燥的生活方式,扎根科研一线工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肯定不是物质上的奖励。科学事业的发展纵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去而停滞,但全社会对科学家的离去持以什么样的态度,却影响深远。党和国家这样重视关怀科技工作者,人民群众自发悼念和缅怀,不仅是为了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奋发图强,也突显了科技的重要性,在全社会形成尊科学、敬科学、学科学的风气。
新华社发表题为《建议为袁隆平院士逝世降半旗志哀》的评论,一句“这位为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老人走了,举国同悲”,说出许许多多人的心声。“降半旗”的建议凸显的是无限敬意,网友云端悼念,群众自发鸣笛、雨中送别,社会各界纷纷致敬、悼念,这一切都让广大科研工作者感到莫大安慰,必将激励他们不断拼搏,开拓前进。
今天,让我们这样送别袁隆平。(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