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广新闻报道,近日某技师学院学生反映,学校要求学生到指定工厂实习,否则不给发毕业证。这两年来,职业院校学生实习频频曝出问题,诸如“渤海理工职业学院机电系及经贸管理系学生实训在欢乐谷鬼屋扮鬼”“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旅游系学生被分配到火车上卖水果”等都遭到口诛笔伐,却依然屡禁不止。种种实习乱象,折射出职业教育监管与劳动权益保护的双重缺位。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纠正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偏差,目前职业教育普遍采用工学结合、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帮助职校学生学以致用。但是,一些企业和职业学校钻制度的空子,把实习当成“生意”,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对企业而言,大量使用廉价“实习工”,试图以实习生代替“熟练工”的短视和功利,根本支撑不起制造业、服务业的根基,也培育不出长远发展所需的“工匠精神”。
学生实习不能沦为个别学校和企业的“生意”。斩断实习背后的利益链条,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需要“三管齐下”。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切实强化监管,将违规学校列入黑名单,对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另一方面,劳动监察部门可考虑将实习纳入劳动用工范畴,做到劳动权益保护不留死角、不存盲点。同时,教育部门也可联合市场监管、人社等部门,通过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吸纳实习学生。
归根结底,实习乱象都只是问题的表象,根本症结还在于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就当前供需而言,实习单位是相对强势一方,而职业学校则处于弱势地位。无论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牺牲学生利益成为很多学校的现实选择。如何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真正将相关管理规定落到实处,并在制度框架内解决实习困境,更加值得反思。事实上,不仅职校生,包括大学生在内,都面临相似难题。在有效实现校企对接、创造更多的实习岗位方面,还应有长远考量。当实习岗位不再“一岗难求”时,学生的成才路自然不会被利益勾兑和染指。(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