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省2021年度高新技术企业首批申报正在有序进行中。随着国家和省级层面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很多地方对新增高企数量等制定了相应的目标任务。但据基层反映,有的地方为完成目标任务,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甚至指标“掺水”、业绩“虚胖”的情形,亟需引起重视。
高新技术企业关键指标有三——持续进行技术研发,持续进行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但翻阅一些地方的高新技术企业名录,时常令人困惑。比如,其中的一些化工企业生产添加剂、稳定剂,这些产品几乎完全由化工原料按照固定比例调配而成,在行业本身已是人所共知的“大路货”,其高新技术含量体现在哪?
高新企业不“高新”,背后原因耐人寻味。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日渐成为衡量地方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相关排名也为各方关注,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成了一顶含金量极高的诱人“帽子”,对企业来说,仅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一项就能获益匪浅,更别说其他一些奖补措施和政策倾斜。这也导致一些本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不惜“拼拼凑凑”“打擦边球”,铆足了劲想“戴高帽”,而一些地方也在政绩冲动或上级指令之下,人为降低认定门槛,或对明显注水、凑数、造假的申报材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城门失守”“大水漫灌”。
高新技术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可获评高企,而高企资质带来的优惠又促使企业更好进行创新,这本是一条持续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然而若是一环出错,则会环环出错,导致投入浪费、政策失灵,不仅违背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初衷,也为地方产业发展带来极大隐患。实际上,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条件不具备,即便一时侥幸申报成功,获得短时经济利益,但“拔苗助长”“德不配位”,终究不得长久。前两年江苏首起虚假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案中,企业被追回所得税款1800余万元,就是一个现实警示。
目前,江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2万家,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也要看到,高新企业中依然存在良莠不齐现象,苏南苏北发展很不平衡。这也提醒相关部门,既要守好高新企业认定的门槛,确保“盛名之下无虚士”,又要切实做好企业主体培育工作,为高新技术企业“选种育苗”。
“戴帽子”先要“强身子”。从地方来说,对于具备高新技术企业潜质的企业应转变考核重点,主动做好服务,注重事中事后管理,财政补贴的真金白银要花到“刀刃”上。同时,不能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应多从本地实际出发、从长远角度考虑,科学合理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规划,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将高新技术产业与当地优势产业相结合,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