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多到“问题现场”走一走
2021-04-15 14:1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左中甫  
1
听新闻

央视最近重播《彭德怀元帅》,其中有个片段让人印象深刻:彭总担任国防部长期间,有一次为了解某海岛驻军的伙食情况,没打招呼就上了岛,看厨房、问供应,与战士共进午餐。当发现岛上养的两头猪没精打采时,彭总做了深入查访,得知这两头猪原来是个别干部临时从岛外运来“备查”的,当即责令改正。

陈云同志说过,“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难者在弄清情况,不在决定政策”。上世纪60年代,为了摸清当时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症结,陈云用5个月时间分两次到十多个省市开展调查,一度吃在农民家、住在农民家,在调研的基础上对相关政策作出调整,收到了明显实效。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许多这样深入基层一线、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案例,战争年代是这样,和平建设时期同样如此。这些丰富的案例,值得党员干部当作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素材,认真加以研读和领悟,按照中央的要求,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更加扎实地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问题现场”往往也是“民生现场” “调研主场”。领导干部应多到“问题现场”走一走,不满足于从纸上、会上获得的信息,经常走出办公室、来到基层一线,在问题扎堆、反映集中的地方,多听听基层群众的心声。“问题现场”不仅有问题,很多时候也蕴含着破解问题的办法,在“问题现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有助于破解问题,也有益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可以说,“现场”见作风,也见功力。

领导干部到不到“问题现场”,对问题的感受和判断大不一样。有报道说,许多城市有关噪声污染的投诉长期居高不下,有的城市每年竟然多达数万起。“环境也是民生”,老百姓深受噪声特别是夜间噪声扰民之苦时,这方面的大量投诉就成了民生的痛点和堵点。类似这样的问题,解决起来当然不可能易如反掌、一蹴而就,但只要城市的主政者真正“听”见了,总能够找到更好的破解办法,让市民看到治理成效。

“问题现场”就在那里,抵达并不难。当然,“问题现场”也可能存在假象。领导干部除了要视情况用好“四不两直”的调研方法,还要对现场的所见、所闻,下一番深入细致的分析、辨识工夫,分清真伪、理出主次、区分缓急,这样才能确保自身“知情权”不受影响和干扰,避免片面、虚假信息误导决策。经常深入基层、多跑“问题现场”,本身就是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的好办法。在这方面,领导干部应当向彭总认真学习。(左中甫)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